北京7.4萬農民將搬出大山
2012年8月23日
新京報訊
未來5年7.4萬農民將搬出大山
北京市級財政提高新一輪搬遷補貼標準,農民建房補貼由1.3萬元/人提至1.8萬元/人。
昨天(8月22日),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和加快推進中小河道治理工作部署暨工程啟動會召開。
3年內完成隱患區農民搬遷
據了解,2004年以來,北京市先后實施了兩輪山區搬遷工程,搬遷農民2.45萬戶、6.26萬人。市財政共補貼資金12.24億元。搬遷使山區6萬余農民擺脫了長期的地質災害威脅。今年7·21特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全市搬遷新村全部安全度險。
按照《關于實施新一輪(2013-2017年)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及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農民搬遷工程的意見》,三類地區被納入新一輪山區搬遷范圍,涉及7個山區縣、60個鄉鎮、399個行政村、35089戶、74458名農民。2013年山區搬遷計劃,涉及7個區縣,31個鄉鎮,103個行政村,8379戶,17454名農民。2015年基本完成地質災害隱患區農民搬遷工作。
新一輪搬遷補貼標準提高
根據《意見》,鼓勵區縣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村莊、人群特點,探索多種搬遷方式。村莊建設可以是重新選址建新村,也可以是自然村片向主村集中。允許經濟條件好、在山下有穩定職業和自有住房的農民,按照自己的意愿,享受相關政策,實行分散搬遷,多措并舉解決山區農民安全問題。
《意見》指出,新一輪搬遷按照政府補貼一部分、部門集成一部分、社會捐助一部分、農民自籌一部分的思路。針對建材、人工成本上漲,市級財政提高了新一輪搬遷補貼標準,農民建房補貼由1.3萬元/人提高到1.8萬元/人。基礎設施補貼由3萬元/戶提高到4萬元/戶。
北京市農委主任王孝東稱,密云縣財政最近已明確為每戶追加3萬元補貼,其他區縣也應按照市里要求,相應提高財政配套補貼標準。
山區搬遷面臨4個難點
王孝東坦言,新一輪山區搬遷面臨4點困難。
首先,搬遷任務加大,目前確定的任務是5年共搬遷近7.5萬人,由前兩輪的每年搬遷6000人左右,增到每年搬遷1.5萬人左右。
其次,近年建材成本大幅度提高,人工成本增加了兩倍多。
此外,受山區土地資源的制約,搬遷新村選址難度越來越大,平整土地成本高。
接下來,組織工作難度會更大,因為有條件和能力的農戶已完成搬遷,剩余的一般地處偏僻地區、年齡偏大、經濟條件較差,動員農民自愿搬遷需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
搬遷實施細則年內編制
《意見》要求,對已搬遷村莊,除須保留的古民居、古文化遺跡外,原址須復墾或進行生態修復,不能形成新的危險隱患。
王孝東表示,在今年剩下的4個月內,要抓緊編制新一輪搬遷實施細則。明年搬遷工程具備開工條件的,會后要馬上干起來。不具備開工條件的,年內要完成搬遷方案、新村選址、農民工作等各項前期準備,確保明年開春能及早動工。
追訪
拒馬河工程明年4月前修復
房山區副區長盧國懿表示,2012年至2017年,房山區計劃完成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5086戶11246人,涉及6個山區鄉鎮50個行政村。其中,2013年重點對6個鄉鎮1988戶3475人實施搬遷。
在河道治理方面,計劃在3年內完成全區16條中小河道治理。其中,對小清河、刺猬河、吳店河、大石河4條河流進行全流域達標治理,治理長度61.35公里。積極爭取發改委政策支持,今冬明春對刺猬河、啞叭河、東沙河、西沙河、周口店河5條河道進行災后恢復,在明年4月份之前修復拒馬河水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