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問題如何求解?
2012年8月28日
當前,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形勢越來越嚴峻,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農村的環境污染分為生活污染、農業污染和工業污染。從生活污染來看,由于農村很少有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再加上農民環境意識普遍缺乏,造成生活垃圾隨手亂扔,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從農業污染來看,農民在使用化肥、農藥上缺少科學性,流失的化肥、農藥和隨手扔掉的農藥瓶很容易造成水體和土壤污染。從工業污染來看,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城鎮的環保門檻也越來越高,那些重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很難在城鎮立足,于是轉向廣闊的農村,因此造成農村環境不斷惡化。
農村污染問題給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一個現實而又嚴峻的課題,對此我們不能有絲毫疏忽和大意。黨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之一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這為我們構建生態新農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們只有切實解決好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才能使農村真正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道路。筆者建議如下:
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農民環境意識。常言道,“惟有凈土,才有潔食”。要以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為核心,提高農藥化肥有效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大力發展有機、綠色生態農業,確保食品安全。造成農村環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為此,應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切實提高農民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引導他們清潔生產、文明生活。通過環境警示教育這一有效形式,利用身邊的反面案例,使廣大干部群眾從內心深處受到震撼和教育。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機遇,把環境宜人、村鎮宜居的理念充實到村容整潔的總體要求中,抓好改廚、改廁、改圈及沼氣池建設,讓農村的村容整潔起來,鄉風文明起來,居住環境宜人起來。
構建保障機制,提高農村環境質量。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作為各級干部培訓的重要內容,提高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自覺性、維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堅定性。堅持特色經濟與綠色經濟齊抓共促,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的同時,體現生態保護的理念。大力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實用技術,加快建立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大力推廣平衡施肥、精準施肥技術和生態防治技術,從源頭上控制化肥和農藥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用水、用肥的效率。遵循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的原則,加快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污染治理;嚴格執行畜禽養殖業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科學劃定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關閉取締禁養區內的養殖企業,加強對畜禽養殖企業的監管。
杜絕工業污染,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把農村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及年度計劃,保證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按照環境功能區劃、工業企業相對集中原則,合理規劃村鎮工業布局,實行污染集中控制與治理。堅決淘汰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防止“十五小”、“新五小”企業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防止污染由城市向農村轉移。針對不同情況,提出保護水源地的具體措施,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加快小城鎮、農村新型住宅社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步伐,讓農民喝上干凈、衛生的水。進一步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扎實開展專項執法檢查,依法查處農村環境違法問題。另外,通過開通投訴舉報熱線、開設網上信箱等方式,多渠道聽取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并在第一時間進行查處,維護農民群眾的環境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