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重在與繳費水平相匹配
2012年9月13日
日前,網上有傳言稱“中國社保繳費全球最高”,傳言當事人、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事后接受采訪時表示意思被曲解,原意是根據有關研究統計,中國五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率之和相當于工資水平的40%,這一比例超過了大多數國家。而人民日報記者查閱世界銀行與經合組織等發布的相關資料后表示,我國社保名義繳費率在173個國家或地區中位列13,并非傳言中的最高。
正如上述報道所示,“全球最高”的確言過其實,我國社保繳費率只是處于中等偏高的區間內。例如,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褚福靈表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對148個國家的統計,我國養老保險雇主繳費率為20%,有20個國家的雇主繳費率大于等于20%;我國個人繳費率是8%,有38個國家的個人繳費率大于等于8%。況且,近年來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尤其在覆蓋率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9月1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人群已超過7億人,70%以上的目標人口擁有基本養老保險。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評價道,近幾年是我國社保水平提升最多、惠及民生最廣的時期。
然而,社保繳費率的高低并不代表社保水平的高低,繳費率從來不是判斷社保制度好壞的標準。好的社會保障并不在于一味的降低繳費率,而在于制定與其發展水平相當的社保制度,且提供與繳費水平相匹配的社會保障。
實際上,“中國社保繳費全球最高”的傳言在網上引起爭議,重點也不在于“繳費最高”,而在于繳費水平和民眾享受到的社會保障水平之間的差距。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指出,以社保中的養老制度為例,有五個衡量的指標,一是充足性,即養老金要能夠保障人們過上體面的退休生活;二是便攜性,即不應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其余三項則為可持續性、透明性與可負擔性。顯然,在各項上我國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如在持續性方面,養老金的潛在巨大缺口一直是壓在人們心頭的一塊大石,而透明性方面,仍缺乏清晰而具體的養老保險年度報告以及有效的監督渠道。不過,與被保障人群的切身利益最直接相關的,仍在于充足性與便攜性。
在充足性上,根據本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2011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均基本養老金為1511元,在物價飛漲的今天,這筆錢甚至不夠支付環境稍好的老人院月費,更難稱讓老人過上“體面的退休生活”。《新京報》“京報調查”顯示,87.2%的人對養老現狀不滿意,有74.6%的人認為問題主要集中在養老金太少。
而在便攜性上,雖然近年來政府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仍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國聯保”,跨省轉移無論在養老或醫療保險上都是一個難題。2010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讓養老保險的異地轉移有了法規依據,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戶籍與參保地不同而導致的養老保險兩頭落空的例子并不罕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勞動力的流動,同時亦限制了中國的整體發展。
我國社保繳費率并非全球最高,但民眾享受的社會保障水平仍與其所繳費率有不小的差距,當務之急是提升社會保障的有效性,尤其是保障的充足性與便攜性亟待加強。目前,我國社保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不足15%,而在發達國家基本都占到42%以上。近年來,中央多次強調惠民生,期盼在不久的將來,能讓民眾享受到與中等偏高的繳費率相匹配的社會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