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出臺養老產業新政策
2012年9月14日
8月底,據央視報道,預計未來20年,我國養老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0萬億元以上。
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年增2.4萬80歲以上老人的上海,正在試圖引導該產業。9月上旬,接近上海市民政局的知情人士告訴本報,上海或將今年年內,出臺一系列養老產業扶持政策。
該人士介紹,首先上海會出臺“全國補貼力度最大、最細”的基礎養老設施補貼方案,重點鼓勵民資進入,“現有市、區級財政共補貼1萬,每張床位補貼至少會增加到原來的三到四倍”。
上海還將制定養老產業準入標準,并出臺針對入住老人的評估方案,一系列文件有望在今年內出齊。上海市社會福利行業協會副會長胡丁捷等多名受訪專家對本報稱,上海此番系列政策的出發點,就是理順民辦與公辦養老機構的分工,讓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重點鼓勵民辦養老機構
上海即將出臺的養老機構補貼政策,被接近上海民政局的上述知情人士稱為,“全國力度最大、最細”,當中重要部分是新增對養老床位補貼。
目前,上海市對每張新增養老床位的基本補貼是1萬元其中市級財政補貼5000元,區(縣)級財政配套5000元。一些財力較強的區縣另有增加,上海首家民營養老機構金色港灣院院長謝榮娣介紹,最多的浦東新區已對每張床位補到2.9萬元。
接近上海市民政局的知情人士稱,“即將推出的方案肯定要超過現有最大額度,通過審核的每張床位補貼至少會增加到原來的三到四倍,補貼重點由區縣級財政負責”。
“具體補貼測算很復雜,政府找了第三方咨詢公司,做了近一年才推敲出來。”
上海現有床位10.2萬張,其中公辦4.9萬張,民營5.3萬張。以原先床均補貼1萬為基數,一定比例通過資質審核,新增床位補貼二倍粗略計算,上海市及區縣財政為此至少要多支出數億元。
而新增補貼的最大受益者,上述知情人士稱,肯定是傾向于民間養老機構。
事實上,上海市更大比重的養老機構是民資在運營,少部分有資金實力的民資將機構用房買下,自己擁有產權;多數則租房運營,隨時面臨關閉風險。
所以對民資的補貼有前提,“新方案重點鼓勵民資辦養老機構,但前提是物業產權明晰”,上述知情者稱。為此,上海市將出臺養老院分類標準,評估包括產權、人員資質等系列信息,合格后才發放補貼。
房價之癢與準入門檻
即使是有實力自購房的養老院,也需要補貼。
謝榮娣說,金色港灣近百名員工中多數為護理員,包吃住3000元/月,外加培訓費等,工資成本占總成本的60%多,加上水電等日常運營雜費,靠每月向每個老人收3000元費用,根本周轉不過來。因此2007年她的養老院動遷時,她搬到了浦東,該區床均2.9萬的最高補貼比起其它區的1萬能幫助不少。
謝認為,從一般水平上,補貼確實應該大幅提高。養老機構如果靠租房,運營不會規范,隨時面臨關閉風險;而一但直接買房,房屋購置成本是大筆費用,硬件不補夠,民資辦養老生存很困難。
她給記者算了筆賬,“按照現在的房價,中環線外,外環線內,房價一平方至少2.5萬,40平方就是100萬,加上裝修、設施設備、銀行利息,多少企業能承擔?”
謝坦言,即使是財力相對雄厚的金色港灣,目前靠補貼和收費也難以生存,“我們自己經營小商店、小旅館,每年大概有百來萬盈利補到養老院”。
謝稱“十二五”期間養老設施床均綜合建筑面積,已從25平方米提高到40平方米,“辦養老機構投入壓力更增加不少”。她們寄望補貼能補到位。
“不管補多少,原則是不讓民辦養老機構虧損,已在做的能繼續做下去,不敢做的也愿意來投入”,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殷志剛說。
接近上海民政局的上述知情者介紹,今后很可能不再允許通過租賃房屋新辦養老機構。他指出,今后的自有產權房辦養老機構補貼加大,而租賃房屋補貼相對較少。
“將慢慢淘汰實力差的養老機構,讓真正有實力的人來做,集中補貼這部分。”胡丁捷也證實。“補貼力度大幅提升,政府要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當然要有產權才可享受補貼”,胡丁捷指出。
而確權的前提是嚴格把關其土地用途不得改變,并對進入該領域的民間資本有明確標準評估體系。“怕的是一窩蜂進來,實際做的卻不是養老,政府必須嚴格把關準入標準。”殷志剛說。
據參與準入標準制定的胡丁捷介紹,該標準將涵蓋養老機構舉辦人的資質、社會誠信、財力、機構服務人員資質、硬軟件設施等內容。在相關標準之上,民辦機構符合條件就能享受補貼。
接近上海市民政局的知情人士稱,一旦敞開的補貼政策明確,無疑會打消一些民間資本長期投資養老業的顧慮,為他們買下養老機構產權持續開辦,吃下定心丸。
對這些養老機構今后的退出,政府也不硬性限制,胡丁捷說,“隨著土地價格上漲,養老機構資產也在升值,將來可以通過轉讓獲得回報。”
跨部門大養老體系
胡同時強調,補貼很可能并非僅針對機構,很多人就建議補貼適當考慮老人,“現在80歲以上老人的退休金大概在2300元/月左右,但機構養老的成本大概是3000元/月,有效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不夠”。
“(養老)應有的體系是,政府托底、提供基本養老服務,市場解決養老需求的多樣化,做中高端養老”,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章曉懿說。
“托底機制,實際上是一種消費引導,可以引導老年人把錢拿出來,解決自己的養老問題,也是拉動內需,減輕政府負擔。” 胡丁捷說。
采訪中專家還希望建立跨部門的大養老體系,協調對養老機構的支持。
“辦養老機構不像旅游地產、商業地產,對財政貢獻立竿見影,至少從經濟角度看地方政府可能沒有這個利益沖動。”親和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波指出。王進一步指出,水電煤、稅費優惠等政策的出臺是民政局牽頭,執行卻在不同部門,全國都普遍存在難以落實的情況,結果只能看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
殷志剛說,“養老對經濟的拉動不會立竿見影,但必然是個大盤子,尤其二三十年后老人需求達到高峰,現在是時候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