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稱中國不能學歐洲社保體系
2012年11月12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
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社會公平的表述,引發會內外的關注與討論。
從上學到看病,從就業到養老,從收入分配到社會保障,十八大代表們討論的很多問題都鏈接著社會公平。他們普遍表示,“三個公平”從制度設計的角度傳遞出社會公平新希望。
權利公平
基本權利不能因為出身、
職業、財富等不同而區別對待
“不管居住在城市還是農村,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享受的權利應該是平等的。”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說。
黨代表們在討論中都感到,過去十年,中國從世界第六大經濟體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民眾在國家發展帶來的實惠中切實感受到公平的推進:取消農業稅、實行九年免費義務教育,構建世界最大保障網。
機會公平
苦累都不怕 就怕沒機會
“要不是‘教育扶貧工程’,我就沒有機會考上大學。”那些通過政府資助完成學業的貧困生的話,十八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廳廳長胡光輝時常想起。
“資源不平衡,嚴重阻礙著教育機會的公平。”胡光輝說,我們首創教育扶貧工程,將山區學生遷至縣城中學就讀,“包吃、包住、包學費”,迄今已提供4萬多個優質學位。
教育只是一角。近年來,“苦累都不怕,就怕沒機會”成為一些弱勢人群的心聲。
對于一個經濟社會處在“雙轉型”的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實現公平知易行難。
謝春濤強調,平均主義不是公平,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中國肯定不能學歐洲那樣建立一個保障水平過高的社保體系,不僅是我們財力不允許,而且也可能會導致“養懶”社會。
這位學者觀察到,十八大報告正在努力通過頂層設計來建立制度,努力尋求兼顧各方利益的平衡點,“既能調動大家積極性,又能讓相對弱勢的群體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規則公平
消除特權 打破“潛規則”
“一些領域,民營企業想進進不去,就算進去了,也有可能遭遇貸款難、融資難,最后又被擠出來。”說起十八大報告中的“規則公平”,十八大代表、海南現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邢詒川深有體會。
不僅是國企民企的不公平競爭,一些黨代表認為,找工作“拼爹”、看病找門路等規則不公平很容易引起群眾不滿。
“規則公平是法律、規定,有些人超越規則,就形成了‘潛規則’和‘特權’,會嚴重破壞公平。”謝春濤說。
專家強調,建設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是當今世界各國執政黨和政府都面臨的難題,將這樣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制度務實地在中國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理念,對于保持黨的執政長盛不衰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