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家環保法庭面臨無案可審
2013年06月28日
“前天(06月27日)上午提交12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擬將環境保護基本國策首次入法。這份草案中涉及到的關于環保訴訟的問題引起了法律人士和環保組織的熱議。
就當“草案”引發關注的同時,兩種聲音悄然而至。北京首家環保法庭的工作人員稱“沒什么案子”,而中華環保聯合會稱三起訴訟均遭當地法院拒絕受理。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怪圈,而怪圈又將如何被打破?”
兩年前延慶法院成立了本市首家環保法庭,兩年后,這家法庭卻面臨無案可審。對此,中華環保聯合會法律中心副主任馬勇表示,這并非個例,全國目前成立的70余家環保法庭大部分都面臨無案可審。
建庭緣起:
環境污染受害人難得賠償
談到建立北京首家環保法庭的初衷,延慶縣法院負責人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非法開荒,處以行政處罰卻不能強制開荒者補種被毀林木;汽車交通肇事,引起化學藥品泄漏污染水源,受害人卻得不到經濟賠償……隨著北京市首家環境保護審判庭在延慶縣法院成立,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遏制環境污染和環境犯罪從此有了司法保障。
據當時的報道,北京首家環境保護審判庭將實行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的案件受理模式,負責審理延慶縣轄區內涉及環境保護的民事、行政、刑事一審案件和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包括環境污染侵權行為案件,因資源行政管理等具體行政行為或行政不作為引起的行政訴訟案件,因行政機關落實環境政策、進行環境治理等具體行政行為引發的行政賠償案件及涉及破壞生態環境、生活環境保護的刑事案件等。
辦庭現實:
“基本沒什么案子”
而近日本報記者就北京首家環保法庭成立兩年多的運作情況采訪延慶法院有關負責人時,對方表示“基本沒什么案子”。記者詢問首家環保法庭成立以來究竟審理了多少環保案件,對方不愿多說。記者詢問環保法庭無案可審的原因,該負責人說:“全國環保法庭沒案子的原因都差不多。”
據中華環保聯合會法律中心副主任馬勇介紹,不僅北京延慶的環保法庭,事實上全國的法院都普遍存在環保法庭無案可審的局面。
原因探析:
個人能力有限 環保組織缺司法解釋
馬勇主任告訴記者,延慶可能是污染企業少、整體環境保護得比較好,全國法院普遍存在的環保法庭無案可審的原因有兩點:首先是訴訟成本太高,一般老百姓沒有能力打環保官司。相對弱勢的普通百姓和勢力強大的污染企業博弈,判決結果很難預測等等,所以普通百姓沒能力打環保官司。
其次,雖然今年1月1日實施的新《民訴法》對環境污染案件的訴訟主體作出了新的規定,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對此還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環保組織作為環保案件的主體提起公益訴訟,多數法院都選擇不予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