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縮減石化能源回歸
2013年07月16日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對于缺少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德國來說,較低的化石能源自給率一直是德國人心中的痛。從戰略意義上來說,增強和維持德國的競爭力,解決能源問題是德國歷屆政府的核心問題。
因此,德國希望自己能在綠色能源革命中成為全球第一個“綠巨人”,為此,以總理默克爾為首的德國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Energiewende計劃。打算用太陽能、風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到2050年,德國80%的電力來自于綠色能源。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德國政府當然不能聽憑市場慢慢調節,而是制定了數額巨大的補貼刺激計劃,從而使得這個“綠巨人計劃”的成本變得十分高昂。
德國的野心面臨現實挑戰,光鮮的數字背后,是另一長串備受爭議的數字,以至于6月17日,默克爾在德國工業年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如果(我)9月份能繼續連任總理,將縮減可再生能源的補貼金額,此舉將減少消費者的成本。”
與此同時,企業對綠色能源投入的削減,市場對石化能源的回歸,使得原定的綠色計劃十分尷尬。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德國“綠巨人”似乎顯得過于超前,也太孤獨了,如今不得不慢下來。
金錢鋪就的新能源路
在德國,隨處可見當地的房子像火柴盒一般排列整齊。不過,更引人注意的,是每家每戶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在明媚陽光下,這些電池板成了當地社區最耀眼的標志。
依靠大額的補貼,昂貴的太陽能電池板覆蓋了德國超過100萬個家庭、農場和倉庫。沿著高速公路,一大片風力渦輪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山脊上,尤其是在多風的北部地區。
默克爾經常在公眾場合自豪地說,德國“將是可再生能源新時代的開拓者”,是“能夠成為完成能源利用模式轉型的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單從表面數據看,德國的能源轉型無疑是成功的。過去20年內,其不僅將清潔能源在初級能源消費中的比例由1.2%提升到了18%,還將原油消費量降低了16%。
然而,快速轉向的背后,是數字驚人的政府投入。
早在1999年1月,德國就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十萬太陽能屋頂計劃”,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為此提供了總共約4.6億歐元的財政預算。2000年,德國政府頒布首部《可再生能源法》,在法律上為發展新能源提供了支持。
但是,經濟上的挑戰是棘手的。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德國對清潔能源的財政直接補貼將達到180億歐元,與之相關的各類政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將達6%以上,清潔能源已經成為政府的沉重包袱。
作為新能源計劃的推手,德國環境部長彼得·奧特梅爾目前尤為尷尬。他的綠色能源計劃正在遭到許多環境保護主義的唾棄,并且受到來自行業的反對,他的舉措被認為將推高經濟成本。據德國媒體報道,默克爾為了在今年9月獲得第二次連任,已經開始疏遠彼得。柏林自由大學環境策略研究中心主任米蘭達·西羅斯表示:“彼得·奧特梅爾要達成所希望的目標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站在他背后,對他的觀點表示支持。”
行業巨頭打退堂鼓
“德國急需修改能源轉型計劃。” 6月5日,德國最負盛名的西門子公司在柏林舉行媒體發布會,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旭德公開表示。
羅旭德認為,德國目前制定的能源轉型計劃到2030年很難實現。補貼形成的高電價,不僅給個人用戶和企業帶來沉重的負擔,也危及到德國的競爭力和工作崗位。同時,為了實現能源轉型,填補德國棄核后的能源缺口,德國反過頭來又增加使用火力發電廠發電,給碳排放帶來壓力。2012年,德國的碳排放上升了2%。
對此,羅旭德建議,能源轉型計劃應由目前的以發展可再生能源為中心,轉為以減少碳排放為中心,大力發展高能效的天然氣和蒸汽發電,以及德國占有優勢的風能發電。
而早在今年3月,德國能源巨頭意昂集團(E.ON)和萊茵集團(RWE)宣布,因為債務問題,大量削減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這是意昂和萊茵自2009年以來,首次決定削減清潔能源領域的投入,砍掉的投資共計690億歐元。
此外,同屬德國四大電力公司的EnBW和Vattenfall,也放慢了可再生能源投資的節奏。
此舉將大大影響默克爾2022年全面棄核、2050年風電裝機翻三倍的能源戰略。
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格里洛認為,能源轉型將給德國經濟帶來巨大機遇,但當前的政治不作為和管理缺位隱藏著巨大風險。從政策層面看,德國政府亟須應對三大挑戰:控制電價暴漲、制定長遠規劃和協調鄰國關系。
轉型還是繼續
“德國的新能源計劃必須要調整,因為自2011年以來德國執行退出核能的戰略,已經給政府帶來很大的壓力,德國綠色能源產業雖然看起來繁榮有序,但實際上依賴于政府在財政上的大力補貼才得以維系。”法國經濟學家阿塔利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阿塔利認為,默克爾雄心勃勃地讓德國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并逐步退出核能的目標,被視為其所推行的最為重大的本土政策。但執行這一計劃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且意味著將采取不受德國能源行業和綠色游說組織歡迎的舉措。而且,德國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條件,比如德國并不是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資源貧乏,德國還是第四大油氣進口國。能源和石油問題一直都是德國難以繞過的核心問題,對德國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目前,德國對于綠色能源的投入程度超過了同時代的實際發展水平,在目前歐洲整體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之下,這種壓力顯得尤為明顯。
與此同時,德國還受到很多外部力量的制約,例如美國天然氣生產的快速發展,美國過剩的煤炭正在被運往歐洲,在英國和德國重新掀起了一陣瘋狂使用煤炭的熱潮。由于對價格低廉的煤的進口量不斷增長,2012年德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了近2%——這與之前長期下降的趨勢形成了巨大反差。德國環境部長彼得·奧特梅爾明確表示,未來幾十年,需要煤電站來確保能源供應。重新大力發展化石能源,這無疑對發展新能源建設是個諷刺。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環境政策研究員Roger Pielke Jr說:“迄今為止,德國公眾表現出極大的意愿來為這次轉型買單,但這其中存在限制因素,尤其是在經濟大環境變得更艱難的情況下。”
也許正如羅旭德所說的那樣:“單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能源轉型是昂貴的,也會影響德國和歐洲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