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早晚防感冒高溫防中暑
2013年08月07日
中新網8月7日電 (生活頻道 劉虹利) 今天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一年中氣溫由升轉降的轉折期。不過,要是認為立秋后天氣就立馬徹底轉涼的話,那就錯了。氣象學家介紹,今年立秋節氣仍然處于中伏內,仍要警惕“秋老虎”發威,注意防暑降溫。在飲食方面需注意增酸少辛、養肺護肝;在起居方面,因早晚溫差大,要注意早晚防感冒、高溫防中暑;在運動方面,注意不要做劇烈運動,可適度慢跑。
立秋暑未消 仍處伏天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又稱交秋,一般代表著炎炎夏日就要過去,秋天即將到來。但如果認為立秋后天氣就立刻徹底轉入涼爽了,那就錯了,因為立秋到了,但并不是指秋天涼爽的氣候已經到來。按照氣候學對季節的劃分標準,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時,始日作為秋季開始。事實上,立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將較高,“秋后一伏熱死人”,涼快的天氣并未立即到來,暑熱仍會持續。
氣象學家認為,由于今年“三伏天”的中伏持續到8月11日,這意味著立秋節氣仍然處于中伏內,之后還有從8月12日開始的末伏,持續時間為10天。這期間,暑熱還不會消退,民間所說的“秋老虎”仍然還會肆虐。所以,如果認為立秋后即可享受清涼的秋意,那就錯了。相反的,由于目前還處在三伏里的中伏,炎熱夏季還并未過完,今年秋后還有末伏,所以仍然要警惕“秋老虎”發威,注意防暑降溫,預防因炎熱帶來的各類疾病。
飲食調養:需注意增酸少辛 養肺護肝
立秋后,暑熱一時難以消退。不過,與盛夏有所不同,立秋后日照時間縮短,晚上熱得難以入睡的時間減少,空氣中水汽含量也相對變少。那么,立秋后該如何防暑降溫呢?
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應當增酸少辛,養肺護肝。中醫認為肺主秋,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因此立秋后的飲食需要潤燥養陰、養肺護肝。除了多補充水分外,還應該少食辛辣、燒烤、油膩的食物,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增加肝臟的功能。蘋果、葡萄、檸檬、山楂、梨等水果是不錯的選擇;銀耳、芝麻、蓮藕、菠菜、豆漿、蜂蜜等也是潤燥養陰的首選食物。
起居調養:早晚溫差大防感冒 高溫防中暑
立秋之后,晝夜溫差逐漸變大,白天氣溫炙熱,夜晚逐漸清涼,在起居休息和衣著方面如果不注意的話,很容易造成夜間受涼而引起感冒。養生專家認為,立秋之后,晚上睡覺時盡量少開空調,最好不要整晚都開著空調,而應該時常開窗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由于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天氣并未立刻轉入清涼狀態,暑熱仍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仍然要防范“秋老虎”來襲,警惕中暑。
此外,在起居方面,立秋后宜早睡早起,早睡是為了順應陽氣收斂,早起是為了使肺氣得到舒展。
運動調養:不要劇烈運動 可適度慢跑
立秋后,是人們進行各種運動鍛煉以強身健體的大好時機,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一般說來,可以做些適度慢跑類的運動,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可以多呼吸新鮮空氣,多做深呼吸,以及時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劇烈運動,不要過度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