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之后 更容易心梗或中風
來源:揚子晚報 發布時間:2014-01-13
江蘇現已進入“流感季”。
醫學最新發現:流感能導致心梗、中風,有人甚至會因之猝死。原因是,流感引發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可以破壞動脈中“休眠”的斑塊的穩定性,當斑塊分裂時,在斑塊破損的表面會形成血栓;釋放出的碎片隨血流在全身自由運動,如果在大腦和心臟沉積下來,就會造成血管阻塞……
采訪專家:江蘇省人民醫院 老年心血管科
副主任醫師 周傳偉 本版采寫:李蘭陵
新流感容易讓青壯年人群中招
新聞:甲型H1N1新型流感正在美國迅速蔓延,今年青壯年人群((18-64歲)成為此新流感的高危人群。
新聞:江蘇確診的流感患者中,H1N1流感占到了17%。
新聞:南京一54歲女性7日晚確診感染了H7N9禽流感。
病毒感染有個規律,即傳統病毒,免疫力較低的老人孩子容易中招;而變異來的新的病毒毒株,青壯年容易中招(特別是在流行之初)。
如,2009年年初,甲型H1N1流感第一次在全球大暴發時,在墨西哥致死的患者年齡,絕大多數在20歲至45歲之間。
為何會如此?
原因一,變異的毒株,青壯年以往從沒有感染過,體內沒有產生與之相應的抗體。
再則,青壯年人群由于工作和社交的原因,會接觸更多的人群,因而會有更多的感染機會。發病的基數多了,因感染而造成的死亡也隨之增多了。
還有,青壯年感染病毒時,容易產生“全身炎癥細胞反應綜合征”。
何為全身炎癥細胞反應綜合征?
流感病毒的感染,可以觸發“細胞因子級聯反應”,即病毒感染后,淋巴T細胞被激活,釋放出大量的炎癥細胞,產生炎癥反應,以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如果免疫性炎癥反應過強,促炎因子大量釋放,產生了類似“細胞因子風暴”現象,機體就會出現過度的免疫炎癥反應,當這種炎癥反應超出機體的代償能力時,會引起廣泛的組織細胞損傷,就產生了“全身炎癥細胞反應綜合征”。
因為青壯年人群的生命力處于巔峰狀態,免疫力一般也是最強的,所以很有可能導致自身的免疫炎癥反應過于強烈,這種過強的免疫炎癥反應,首先會損傷嬌嫩的肺部,肺部的炎癥又進一步加重全身的炎癥反應,導致全身各個臟器功能受損,并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引起呼吸衰竭,致死。
老病毒易致幼兒老人死亡
新聞:江蘇省疾控中心發現:今年確診的流感患者中,77%是老的甲型H3N2流感。
傳統流感的易致死人群,是孩子和老人,以及存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或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為何會如此?
流感的特點,發病率高,病死率低。為什么有人卻病死了呢?有個重要原因,是流感給細菌感染打開了方便之門,讓患者繼發細菌感染,患上繼發性肺炎,而重癥肺炎,會致人死命。
“方便之門”是怎樣打開的?
呼吸道本有一層由黏液層上皮細胞和各種免疫細胞共同組成的防御屏障,而病毒感染會破壞這屏障。
流感病毒侵襲的目標,就是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病毒會鉆進上皮細胞復制,迅速地產生子代病毒,子代病毒鉆出老細胞后,老細胞變成了空泡。子代細胞再鉆進鄰近的細胞復制后代……如此,一個個上皮細胞成了空泡,在短期內使許多呼吸道細胞受損,降低了防御能力。
再則,病毒感染后,埋伏在呼吸道上的免疫細胞奮起與之作戰,不斷地戰死。研究發現,病毒感染后,呼吸道局部的免疫細胞減少了。
呼吸道防御能力減弱后,原來定殖在呼吸道上,被免疫細胞抑制住的“正常”菌群,就會乘機作亂,空氣中的病菌也會乘虛而入,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引起細菌性肺炎。
2歲以下寶寶的免疫力尚不足成人的一半,這在醫學上稱為“生理性免疫功能不安全期”;而老人,免疫細胞功能不如年輕時活躍,免疫系統調節能力也比較差。
因此,老人和嬰幼兒成流感并發肺炎的極高危人群。
新老病毒特別威脅肥胖者生命
流感的易致死人群,還有肥胖等合并慢性代謝性疾病的人。
美國有研究人員用高糖、高脂肪飼料喂養了35只實驗鼠。5個月后,這些實驗鼠平均體重比對照組老鼠的體重高出37%,脂肪含量高出10%。然后研究人員讓兩組實驗鼠分別感染流感病毒,最終,肥胖實驗鼠因流感而死亡的比例為40%,而正常體重鼠這一比例為4%。
研究發現,肥胖實驗鼠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其殺傷力比正常體重鼠低50%。自然殺傷細胞能殺死被病毒感染的機體細胞,阻止病毒擴散,是早期免疫反應的一個中心環節。
再則,肥胖其實是身體的一種炎癥反應,胖人的超敏C反應蛋白一般水平異常,更容易染病;此外,胖人的心肺功能下降,他們的呼吸系統更容易受到流感影響。
這提醒人們,肥胖人群在流感中可能出現免疫系統失效,尤其是面對新型流感時,肥胖者死亡的風險要遠遠高于正常人。
心腦血管病患者會因之猝死
流感的易致死人群,還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項登在《心臟研究雜志》上的最新研究發現,流感會使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病風險提高1倍。
研究人員指出,因為流感引發的炎癥,破壞了動脈血管壁中“休眠”的硬化性斑塊的穩定性,使其斑塊破裂,并在斑塊破損的表面形成血栓,這樣就造成了血管阻塞;當斑塊分裂,釋放出的碎片隨血流在全身自由運動,如果它們在大腦和心臟沉積下來,也會造成血管阻塞。
美國的研究則是:流感可以使心臟疾病惡化,在流感季節里,死于心臟病發作的患者明顯增多。僅在美國,這一數目每年就高達9萬多。
還有一項最新的科研成果證明:流感病毒感染,會加重中風癥狀。
研究者阻塞試驗鼠大腦中動脈,使其發生局部缺血中風;然后用甲型流感病毒(H1N1)感染試驗鼠鼻腔。結果發現,流感病毒感染,增加了試驗鼠腦梗死的面積。
其原因是,流感病毒的感染,觸發了“細胞因子級聯反應”,即,免疫細胞為對抗病毒感染,釋放細胞因子入血,而某些細胞因子可在局部缺血腦組織中,誘導巨噬細胞炎性蛋白-2和其它炎性介質生成,從而加重缺血性腦組織損傷。
2009年,全球70多例死于甲型H1N1流感的病例中,多數人在感染流感前已患有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礎性疾病。
心腦血管病患者要控制好病情
預防流感及并發癥,唯有增強免疫力,那如何通過飲食來提高?
多喝水:
可使口腔和鼻腔內黏膜保持濕潤,讓其有效發揮清除細菌,病毒的功能。
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人體免疫系統的主要物質就是免疫球蛋白。當人體缺乏蛋白質時,會使免疫細胞中的淋巴細胞球數目大量減少,免疫物質合成不足,會造成免疫機能嚴重下降。
多吃含鐵的食物:
當人體內鐵元素含量不足時,免疫系統中起控制調節作用的T細胞含量就會下降,從而造成免疫系統無法有效運作。
此外,鐵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鐵攝入增加,可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促進末梢循環,避免手腳冰涼。腳對溫度比較敏感,若腳部受涼,會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使人容易受流感病毒侵擾。
富含鐵質的食物主要有動物肝臟、肉類、豬血、鴨血、蛋、深色蔬菜等。
多吃含鋅的食物:
鋅能激活200多種對生命重要的激素和酶,幫助免疫系統發揮最大的保衛作用。缺鋅會使體內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
富含鋅的食物,主要有豆類、牛肉、羊肉、豬肝、小麥胚芽等。
2009年-2010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受追捧的玉屏風散和板藍根,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力之功效,但不能濫服,請按說明書服用。
重要的是,一些慢性疾病的患者應保持原有疾病的穩定,如高血壓病人要保持血壓正常,糖尿病人血糖要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