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影響智力的特定基因
來源:鳳凰科技 發布時間:2014-02-17

瑞士日內瓦附近謝納堡貝萊艾迪大學醫院神經精神病學科精神病理學形態學單元的一名實驗室助手手持一個健康大腦的一個半球。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7日消息, 路透社報道,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基因將智力與大腦里所謂“灰物質”的厚度相連接,他們表示這項發現或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理解如何以及為何有些人有學習困難癥。
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分析了1500多名健康的14歲青少年的DNA樣本和大腦掃描,并向他們提供一系列測試檢測他們的語言和非語言智力。研究人員檢測了大腦皮層——大腦最外層的物質,也被稱為“灰物質”,它在記憶、注意力、感知意識、思想、語言和意識性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
隨后他們分析了54000多個可能涉及大腦發展的遺傳變異體,結果發現那些擁有某些特殊遺傳變異體的青少年的大腦左半部分擁有更薄的皮質,且他們在智力能力的測試上表現并不好。
“我們鑒別的遺傳變異體與突觸可塑性,也就是神經元如何傳達的有關,” 帶領這項研究的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學院的史蒂文·德斯瑞維爾瑞斯(Sylvane Desrivieres)這樣說道。“這可以幫助我們從神經元的層面上理解某種特定形式的智力缺陷,也就是神經元有效傳達的能力受到一定的損傷。”然而,德斯瑞維爾瑞斯強調他們的發現并非意味著發現了“智力的基因”。
“我們必須指出智力是受到很多基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鑒定的基因只解釋了智力能力之間的一小部分差異。”這項發表在期刊《分子精神病學》上的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獲得有關某些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癥和孤獨癥背后的生物機制的更多見解,患有這些疾病的人們往往有受損的認知能力。
德斯瑞維爾瑞斯的研究小組發現的遺傳變異體影響了一個名為NPTN的基因,后者編碼了對神經元突觸起作用的蛋白質,因此會影響大腦細胞是如何交流通訊的。為了證實這項發現,研究小組在實驗室內研究了老鼠和人類大腦細胞里的NPTN基因并發現這一基因在大腦左右半球的活動各不相同。這暗示著左半球對NPTN變異產生的效應更加敏感,而智力能力的某些差異源自于大腦左半球某個特定區域里減少的NPTN功能。(編譯/嚴炎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