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兒童發燒不能濫用抗生素
2014-02-18

兒童發燒不能濫用抗生素

來源:華西都市報 發布時間:2014-02-18

  日前,有媒體報道了6歲女孩卉卉被一場高燒纏了一個多月,抗生素用了個遍卻不頂事,一家人輾轉幾家醫院檢查后,竟發現罪魁禍首就是抗生素。停止靜脈輸液后,不出一周小女孩就退燒了。于是有兒科專家站出來表示,一場小感冒一般不需要用上抗生素。隨后,記者聯系了瑞慈健康消化內科醫生谷忠紅,他介紹道,抗生素是不能隨便使用的,一定要醫生確診以后,認為有必要才能使用。

    生病時是否用抗生素需由醫生決定

  谷醫生告訴記者,一般來說,若是有細菌感染證據,應及時使用抗生素。兒童患病應及時就醫,由醫生根據其病史、臨床表現,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作出診斷,根據診斷由醫生確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療。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型感冒、急性鼻竇炎、中耳炎、化膿性扁桃體炎、咽炎、喉炎等,部分由細菌(鏈球菌等)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對于其他病毒性感染者,抗生素幾乎沒有作用。

    小孩子發燒 首選物理退燒

  谷醫生還說道,許多人認為抗生素是退燒藥,隨意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發熱病癥都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常見的傷風感冒是由病毒所致,也發熱,用抗生素卻毫無用處,而服用解熱鎮痛藥則可奏效。事實上,發高燒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我們的身體通過升高體溫來調節自身的防御系統殺死病菌。如果你在感冒初期(37℃—38.5℃)使用藥物來退燒,會使體內的細菌暫時變成假死狀態,甚至產生抗藥性。一旦死灰復燃,往往更難治療。因此,當兒童剛開始發燒時,盡量不要使用抗生素,最好選擇物理退燒的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冷敷幫助降低體溫。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時,更換一次,反復直到退燒為止。此外,也可以將冰塊包在布袋里,放在額頭上。不過,當體溫上升到39℃以上,而且持續高居不下,就應及時采取措施,使用藥物退燒了。

    抗生素不能隨便換著用

  使用口服或靜脈用抗生素,應根據患兒病情輕重而定,并嚴格按照療程使用。在用法上,有外用、內服、肌肉注射和靜脈滴注等方法。必須使用抗生素時,應根據兒童的特點用藥:首選口服劑型,其次是肌注,最后才是靜脈點滴。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有發熱,口服藥見效慢,必須靜脈滴注。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病變炎癥和病菌的控制有個過程,不可能口服一天藥、打一針、輸一次液就見效,一般用藥3天見分曉。每天換一種藥的治療方法是不對的。而且每天換藥,不僅對治療沒有好處,還有可能導致菌群失調,誘發耐藥菌的產生,造成后期治療的困難。若確定是細菌感染,用藥3天無效應換藥;若病情加重,可由口服改為肌注或靜脈點滴。抗生素用藥療程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感染可在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明顯好轉或恢復正常后2~3天停藥;特殊感染需按特定療程執行,家長不能隨便給孩子停藥。

    抗生素副作用大 勿輕易對兒童使用

  兒童使用抗生素,特別應警惕不良反應的發生。抗生素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主要有過敏反應、毒性反應及二重感染等。其中,過敏反應形式多樣,輕者可出現皮疹、藥物熱、血管神經性水腫;重者可發生哮喘,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嬰幼兒由于身體各個器官發育不成熟,那些對于成人可能不會造成損害的抗生素,對嬰幼兒則不然。另外,由于抗生素應用后殺滅或抑制了敏感細菌,未被抑制的菌種可大量繁殖,發生菌群紊亂,因而在用藥過程中有可能出現霉菌、耐藥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種感染多數為較輕的局部病變,如口腔、胃腸道的感染,亦有可能發展為敗血癥,甚至危及生命。華西社區報記者 楊鎧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