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財經11月18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這兩天,隨著全國不少地區氣溫的下降,又到了“北方人得瑟,南方人哆嗦”的時候。這句話可以說是寒冷冬日里南北方有無供暖的寫照。尤其這兩年,隨著南方極寒天氣的頻頻出現,關于南方要不要實施集中供暖的話題一直被爭論不休。
每日新華電訊、新京報等媒體再次發起南方是否應該供暖的討論。正反方觀點聽起來似乎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支持南方實現集中供暖的理由我們不用多說,南方浙江江蘇湖北貴州等地冬天陰冷潮濕,再加上這幾年出現愈加頻繁的雨雪天氣,讓很多生活在南方的人都希望能像北方人一樣享受集中供暖的溫暖。他們表示,空調等電采暖方式的取暖效果和集中供暖根本沒法比,而壁掛燃氣爐等分戶采暖方式成本又太高,而且供暖應該從人的感受出發,按照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來一刀切地決定是否供暖根本不合理。
反對南方實現集中供暖的理由也很充分,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北方的集中供暖其實性價比并沒有看起來那么高,而且從節能減排的角度考慮,集中供暖也帶來能源浪費、成本太高、城市空氣污染加劇等一系列問題。而南方要實現集中供暖,還要重新進行管道建設,這也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有觀點認為,從客觀條件來看,南方空氣濕度大、墻體薄、門窗多,即便真是采用集中供暖,無論政府財政還是家庭,恐怕都要付出更多財力,才能獲得與北方同樣的溫暖。
作為能源專家,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集中供暖并不是南方取暖比較好的選擇。
韓曉平:南方供暖必須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情況來采取不一樣的方式,集中供暖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首先南方供暖時間比較短,而且供的面積也不是非常大,所以要建立這樣的管網系統,只是為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來供暖,經濟性會非常差。當然經濟性一定要反映到供暖成本上,消費者很難承受這樣的成本。
我們認為,集中供暖的確不是南方取暖的最好方式,特別是從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角度考慮,南方取暖不應該一刀切,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電采暖、天然氣分戶采暖等多種方式,另外利用一些企業良好的余熱、廢熱資源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取暖的方式都可以推廣。韓曉平也從能源專家的角度為南方取暖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
韓曉平:南方應該更多的使用天然氣,比如壁掛爐的方式可能會更方便。北方現在用天然氣集中采暖是失敗的例子,北京每年有幾十億的補貼才能維持供暖系統的運行,因為這樣的大型集中供暖使用天然氣這種高價的清潔能源,浪費非常大,成本支出也非常大。現在歐洲特別關注天然氣壁掛爐的排放,他們要求排放能夠做到9-15個TPM,是很低的排放,因為在歐洲使用天然氣壁掛亂采暖是非常普遍的技術。在中國,隨著能源的清潔化、高效化,應該更多采用適應這些清潔能源的技術。此外,還可以考慮用效率比較高的電空調進行采暖,如果有電廠或鋼鐵廠、化工廠這樣大熱廢熱的地方,完全可以考慮用廢熱進行供暖,這樣可以在周邊一些地區集中供暖,當然這種集中供暖還是要以消費者能夠承受作為基礎。
關于南方是否集中供暖,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彬對此評論。
經濟之聲:首先請問你是否支持南方集中供暖,您的理由是什么?
張彬:我覺得我們可能過于糾結“集中”了,我覺得地域分南北,人卻沒有什么不同,寒冬下大家能夠舒適的過冬,這不僅是北方人的中國夢,這也是南方廣大民眾的一個中國夢,所以怎么能讓人們更舒適這是最主要的,而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我覺得倒是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經濟之聲:你覺得南方應該采取什么樣的供暖方式,能夠讓南方百姓的冬天過的更舒適?
張彬:集中供暖更多的依賴于市政的管網建設,南方鋪設管道,加上相應的一些設備,投入特別大。剛才評論員已經提了很多方法,比如用企業的余熱,發電廠的余熱,或者其他水處理廠的余熱,然后根據自家情況采用這種天然氣清潔能源的自采暖,還有電采暖等等。關鍵在于這些方式誰來買單,誰來承擔民生的需要,供暖不僅僅是老百姓自身的需求,而是相關政府部門應盡的義務,所以從這點上來講,加大補貼力度,讓老百姓能夠用的起自采暖,能夠對節能減排做貢獻,政府的作用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