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策略傳播菁英計劃2022·北京訓練營”圓滿收官。該訓練營由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和能源基金會聯合主辦,以“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的發展機遇與傳播策略”為主題,回應社會組織關切的參與國家“雙碳”目標實施、地方轉型發展工作,旨在把握“雙碳”目標下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的發展機遇,以更好地開發、拓展“雙碳”業務空間;助力社會組織傳播、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社會“雙碳”意識,進而有效促進公眾低碳行為。課程設計以實用主義為導向,并涵蓋多樣的培訓形式,以提升學員策略傳播素養和能力。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深刻影響著人類未來和各國的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秘書包旭日代表學院致辭時表示,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自建院以來,一直關注可持續發展,呼吁社會運用影響力投資等方式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為長期關注、通過推進可持續能源、促進中國和世界繁榮發展和氣候安全的能源基金會,此次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高級項目主管黃瑋表示,“雙碳”目標之下,不僅僅是生產和供應端的轉變,還要求從需求端出發,全社會企業、公眾都需要有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希望通過菁英計劃,幫助更多合作伙伴找到工作切入點,掌握策略傳播的方法和技巧,在社會公眾參與氣候治理、提升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方面做出貢獻。”
從“按我說的去做”到“按我做的去做”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逐漸實現戰略轉身,其中,民間力量尤其令人矚目。據民政部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生態環境類組織近7000多家,加上草根環保組織、尚未登記的環保組織及碳匯、可再生能源、空氣質量等新興組織,專家估算,截止2021年10月30日,中國大生態環境類組織有10000家左右。作為重要的社會動員力量,社會組織進行氣候變化環保宣傳教育,對提高公眾意識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著公眾的行為。
本次訓練營由8位來自氣候能源、公益、環保、媒體及高校多個領域的專家、教授共同為學員授課。權威氣候及能源專家揭示社會組織參與“雙碳目標”新賽道;知名傳播專家講授社會組織在氣候變化議題中如何策劃有效策略傳播方案。
“作為中國的社會組織,有責任參與到全球治理當中去,這就需要我們擁有更多的專業性、科學數據、研究和實踐,用我們的實踐模型來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特聘教授黃浩明表示,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最關鍵的是社會領導力。這期間要與媒體處理好關系,要與政府合作、與企業合作,要把解決氣候變化當中各種社會問題作為主體目標。
聯合國環境署在談及環境傳播時候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過去長期倡導一個口號叫“按我說的去做”,而今叫“按我做的去做”。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首席專家賈峰表示社會組織就應該做綠色生活的引領者、踐行者,不僅僅是倡導者。“一方面我們倡導綠色低碳、簡約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去做,就無法做好氣候的傳播工作。如果一個社會能夠在綠色消費領域,在政策建議、立法建議等方面做工作的話,一定會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作為踐行者們,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亞龍在分享近零碳排放區解決方案時表示,在近零碳排放這個維度上,零碳城市必然會成為未來實現“3060”的關鍵路徑。“近零碳排放區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減源、增匯或者貢獻零碳能源等綜合技術、方法和手段,實現區域內碳排放趨近于零的綜合性工程。”
在“3060”目標提出之后,國內很多地方均行動起來。2021年11月,深圳市發布近零碳排放首批名單,共列6類28個項目,其中近零碳排放的試點社區有3個,其中包括大梅沙社區。萬科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兼項目總監劉源博士借助大梅沙案例與社會組織分享四點行動策略:一是立足到本土,聚焦于人;二是引進外援,勇于創新;三是做的同時要有知識產出;四是傳播經驗和分享案例。“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要用平臺構建的理念,把更多的專業技術團隊整合起來。”
應對氣候變化受到更廣闊人群的關注
在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上,進一步明確了“雙碳”目標下的一些大框架。“以前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專業問題,只有少數搞能源、環境的人參與,上升到財經委。”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對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張志強認為,這說明“雙碳”已經上升到國家經濟建設的主戰場。
“雙碳”政策的主要領域包含調整產業結構;能源消費雙控;城鄉近零碳建筑;低碳交通綜合運輸體系。
“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全球問題,而且跨區域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所以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比其它環境問題隱藏更深的問題,需要大家同心協力,不斷地了解和傳播氣候變化的危害。” 張志強表示。
有效傳播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果。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教授王秀麗、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曾繁旭從傳播策劃的理論基礎以及案例研習的角度讓學員們了解什么是策略傳播以及如何做策略傳播方案;并以工作坊的方式,將課程的內容與更宏觀的語境和議題結合起來為學員們答疑解惑。
從本次訓練營最終錄取的53名學員來看,地屬共覆蓋14個省和直轄市。從學員所屬的48個機構來看,79%學員來自社會組織,其中基金會占32%,民辦非企業單位占32%,社會團體占15%;另有13%學員來自企業社會責任部門,其中民營企業占9%,國有企業占比4%。由此能看出,越來越多行業和領域關注“雙碳”目標,關注氣候問題以及如何有效傳播,并且為之邁出探索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