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青藏線上的道班工人在清撿路旁的垃圾 攝影:陳敬
“我們在青藏公路沿線種樹種草,就像是在考試一樣,答案寫好還得“老師”批改,成活率就是考試分數。”何華壽口中所說的“老師”,就是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
作為青藏公路納赤臺公路段第九任段長的何華壽,先后在納赤臺段試種過紅柳、楊樹、沙棗等多種樹木,4年前種植的兩萬株沙棗,是成活率最高的,達到了95%。何華壽說:“綠化這一塊,是公路段自籌資金進行建設的。”目前,納赤臺段沿線的綠化長度已經達到200多公里。
何華壽本人對植物有著天生的熱情,他的辦公室里就是一片綠意盎然。走近一看,發現并不是什么名貴觀賞植物,土豆苗、蘿卜苗,都像模像樣地長在花盆里。“納赤臺養護段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并不適合綠色植物生長。這種環境下,能多一點點綠色都是對人的安慰。”何華壽說。
何華壽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保通保暢是青藏公路養護工作的首要職能。但是如今這個時代對青藏線的要求已經遠遠不止于此。“暢、潔、美、綠、舒,這5個字是我們衡量現代公路的標準。”何段長認為,對公路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是中國國力綜合發展的一項重要表征。
“總體而言,目前青藏公路沿線的環境保護情況是令人欣慰的。”青藏公路分局黨組書記趙偉文告訴記者,為了達到暢、潔、綠、美、舒的要求,青藏公路沿線各工區開展了各種環保活動。其中,2013年4月,為保護公路沿線環境,美化路容、穩定邊坡、凈化空氣,段部人員、二工區職工在管養路段K2807—2808進行公路綠化植樹活動,共栽種12200余株紅柳樹苗,為青藏線增添了又一處美景;今年4月,在K2811—K2812路段開展以“共筑美麗中國夢”為主題的植樹活動,種植樹木20062株。
從60年的發展歷史來看,青藏公路人環保意識的顯著增強是又一個重要的進步。“公路不僅僅是運輸的途徑,也是一片景色。我們段上的人出去,聽到別人說納赤臺這段路景色好,那是面上有光的事情,更是個形象問題。”何華壽說。
據介紹,納赤臺公路養護段成立于1956年12月,現管養青藏公路184.7公里,下設3個工區、1個養護點,全段現有在職職工218人;養護段年平均氣溫達零下6攝氏度。由于地質條件復雜,沉陷、翻漿、滑坡、縱橫向裂縫等公路病害嚴重,養護任務十分艱巨。何華壽說:“我們段上所有的職工,除了日常的養護工作,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撿垃圾。大家每個人兜里都揣著個口袋,路上看到有包裝袋、易拉罐什么的,即使不是自己當班的時間,都會順手撿起來。有時候開車辦事,看到路上有個酒瓶,師傅們都會專門停車給撿起來。你們一路上看見這條路干干凈凈的吧?其實保持這種狀況并不容易。”
何華壽的話還有延伸。“國家經濟發展得好,旅游業越來越興旺,青藏公路上的車也越來越多。但是路上的垃圾也開始飛快增加。說來你們可能不相信,我們養護段3個工區每年撿拾的垃圾,五六千袋,光是賣廢品都能賣上萬元。這還不包括那些沒有回收價值的垃圾。”何華壽說,“大家都開玩笑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但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事實上這些不負責任亂扔的垃圾,為養護段職工們增加了太多不必要的人力成本和勞動風險,這些都不是用錢可以衡量的。”何華壽覺得,公路環保意識,絕對不只是公路人才應該重視的事情。
呂師傅是納赤臺公路段的養路工人,撿垃圾也是他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件事情,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很多人順手把垃圾扔出車窗,其實也不是故意破壞環境。關鍵是車往前開,垃圾往后走,扔了就看不見了,眼不見,心不煩,最后煩的是我們。”
自然,作為一名在公路邊長大的老交通人,何華壽也承認,游客的環保意識也并非普遍薄弱。“我自己總結了一下,基本上是騎車、徒步的比開車的重視環保;年輕人比中年人重視環保。我覺得這是因為前面兩類人群和環境的接觸更加頻繁和親密,他們對環境的感受也更加直觀,保護意識也就更自然。最近幾年來,很多游客都會自發自覺地在車子上插著宣傳環保的小旗子,這讓我們覺得非常欣慰。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不只是看車,更重要的是看車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