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那個兩年如一日上大羅山撿拾垃圾的“洋外教”伊凡嗎?他的故事一度被傳為美談。但或許你還不知道,繼伊凡后,大羅山又出現了一群環保衛士,他們就是來自溫州大學的一群學生黨員。兩年多來,在他們的帶動下,大羅山的環保衛士越來越多,而垃圾越來越少了。
百名學子接棒伊凡 每周撿垃圾PK
從2013年開始,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嚴寒,每個星期六,你都會在大羅山上看到這樣的身影。一群穿著紅馬甲,戴著鴨舌帽,背著蛇皮袋的學生,有說有笑地一邊爬山一邊撿垃圾,這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樂趣和習慣。
“這些都是我們學區的學生。”溫州大學超豪學區黨團建辦副主任翁浩介紹,自從外教伊凡在大羅山上義務撿垃圾的事跡陸續被報道后,溫大超豪學區內一支由學生黨員組成的志愿環保團隊便成立了。這些成員來自學區5個學院,9個支部,有近100名黨員。每逢周六,這些學生黨員便會自發組織起來,帶上撿垃圾的工具,環保登山。有時候,參加的人多,他們會分組從不同的登山路口上山,在山上會合。
兩年多的時間并不短,撿垃圾的活兒也并不輕松。但這群可愛的志愿者,為這項苦差事兒增添了不一樣的趣味。學區第六支部書記朱秀君說,為了給自己加油打氣兒,他們有時會來個PK,比一比哪個隊伍撿到的垃圾更多。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他們把這項微公益活動堅持了下來。
登山撿垃圾好處挺多
環保又能健身
“這都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翁浩笑著告訴記者,當伊凡的事跡被大家熟知后,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位熱心公益環保的外國人,包括他們學校的學生。學生們在感動于他的義舉時,也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大羅山的環保,還是得由我們自己做啊。”溫大超豪學區大三的學生黨員水玲認為,這是一座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山,他們的大學四年都是在這大羅山腳下度過。他們對這里充滿了感情,保護大羅山也是他們的一份責任。
“我現在是一名預備黨員,當我是一名積極分子的時候就參加這個活動了。這事兒既可以健身,又做了小小的公益,我覺得很有價值,很快樂。”談到自己參與這項活動,數學學院的王強,言語中透露出了一種自豪與成就感。
環保衛士越來越多
垃圾越來越少
在每周上山做環保公益的過程中,這群有愛的學生志愿者還有了新的發現。
在采訪中,人文學院的學生黨員李海洋向記者說了一件讓他印象深刻的事兒。“有一次,我們通過淘寶網購撿垃圾的工具時,店家恰巧也是溫大畢業的。當知道我們網購工具是為做環保公益時,他不僅給了大折扣,而且發貨特別快。”
除了獲得不少人的支持肯定,這些志愿者還發現參與環保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這讓他們備受鼓舞。李海洋告訴記者,現在,上大羅山做環保公益的組織除了他們這個群體,還出現了一些身著綠馬甲的學生組織。他們中,有的是中小學生,有的是大學城其他學校的學生,還有的是專門從其他地方趕來的志愿者。
更讓他們欣喜的是,他們的行動正在感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環保公益的行列。李海洋說,兩年來,在他們的帶動和組織下,包括入黨積極分子在內的學區800多名同學參加了近40次環保登山活動。
“大羅山的環保衛士越來越多,而垃圾越來越少了。”李海洋笑著說,現在一趟下來,用來裝垃圾的簍子還會填不滿,而這恰恰是對他們行動的最好鼓勵。“看到環境一天天變好,我們也更有干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