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常年被冰雪覆蓋的格陵蘭島出現了異常情況。嚴重的時候,一日之內有20億冰雪融化。此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預計,到本世紀末,地球平均氣溫將升高3攝氏度,冰雪消融就是其中一個后果。每每提及環境問題,不乏大量的環保主義者跳出來義憤填膺。然而,很多人空有環保主義,卻沒有真正地理解保護環境的正確方法。
在對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抉擇時,一些環保主義者往往會對獲得金山銀山的方法大肆批判,他們認為正是金山銀山破壞了綠水青山。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經濟和環境是一對偏好,如果兩種偏好出現了不平衡的狀態,那是因為雙方想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一種資源。比如:環保分子常常會反對砍伐山林制作一次性的行為,但是對經常外出就餐和餐飲行業的人來說,一次性筷子意味著便捷和衛生,能幫忙節省時間。
更進一步地說,某些環保主義者會以資源不可逆轉以及為了后代利益的名義,反對資源開采。假如樹木沒有被砍伐,那么人們將沒有一次性筷子使用,會失去了一次性筷子帶來的方便,這種行為的后果同樣是不可逆的。理想的環保主義者天真地認為,禁止砍伐樹木制造一次性筷子就能使樹木更加茂密。他們沒想到的是,如果沒有一次性筷子幫助商家獲利,那么他們也就不會去種植更多的樹木。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使用一次性筷子恰好能促使更多的植樹行為。如果真的在意樹木的數量,那么就應該去研究砍樹,用樹整個環節的起因,過程和結果,而不是把環保當做道德的制高點,站在上面亂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