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京的初春,三月的陽光很燦爛,但春風依然料峭。在地壇公園的西門,盛瑞玲老師已經在提前等我了。她身材苗條,穿著杏黃色的短呢大衣,石磨藍的牛仔褲,黑色的軟皮休閑鞋一塵不染。要不是那花白的頭發,步履輕盈、背著一個休閑雙肩背包的盛媽媽,使人難以相信她今年已76歲。
其實,今天我和盛媽媽不是第一次見面,用她的話講“我們已經見過N次面了”。沒錯兒,早在我以前就職于一家雜志社時,就與盛媽媽相識。后來,我在很多的報刊上看到關于盛媽媽的報道,說她至今奔波了京城50多家雜志社,向編輯推介兒子的作品,并且卓有成效,500多張照片已被幾十種雜志采用。她不但被譽為兒子的“公關小姐”,自己還做了某保健品的形象代言人。也許您很難想象,從前的盛媽媽可沒這么健康,看上去也不如今天這么年輕。
那是1992年8月,一起不幸的車禍,造成盛媽媽腰椎壓縮性骨折。醫生介紹了幾種恢復功能的鍛煉方法,她都特別認真地做到位。比如“燕兒飛”這個動作,需要趴在床上,身體的兩頭兒翹起,每次做都會痛得出一身汗。可身為醫生的她知道,即使再痛再累,只有堅持才可能換回康復。盡管她極力配合醫生治療,但畢竟是“傷筋動骨”了,好幾年后,才徹底痊愈。也就是在這幾年里,因為身體活動不便,再加上大滋大補,盛媽媽的體重由原來的96斤猛長到了126斤。2000年11月,她被確診為糖尿病。醫生提出:“要降血糖,必須先降體重。”
2001年,某雜志社通知她兒子來取攝影稿費,恰好兒子工作繁忙,盛媽媽知道后,就想,自己正需要運動減肥,也很愿意代兒子辦點兒事,何樂而不為?因此,她便自告奮勇地接下了這項“任務”。在雜志社領取樣刊和稿費后,盛媽媽還主動將送樣刊給出鏡者的活兒也攬下來了,因此,她又得以與自己喜歡的演員岳秀清見了面,這讓她感到非常開心。于是,打這之后,已經退休了十多年的盛媽媽,又給自己安排了一份工作:每周一至周四都去各個雜志社,或是自我推薦,或是取刊送片。五年來,她樂此不疲,從未間斷。
在地壇公園里走了一段,我的腳步竟然有些跟不上她。盛媽媽的快步走讓我這個年輕人感到很汗顏,這時她說:“我曾在運動會上獲老年組競走冠軍。北京廣播電臺著名主持人蘇京平說我走路‘大步流星’。呵呵,我是他的‘粉絲’ 呢”。當時我一驚,笑了。哦,真是一個時尚的老媽媽,她不但會說“N次”,還知道“fans”(“粉絲”)的含義!
“我就這樣行走在路上,3個月不到,體重、血糖都降了下來。現在我不吃藥、不打針,體檢的各項化驗指標都在正常范圍之內。現在,我總能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如此美好,心理也越來越年輕,更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我很喜歡現在這份‘工作’,能和雜志社很多的年輕人接觸,這讓我不脫離社會,不但防止思想僵化,還預防老年癡呆呢。你看,我要去很多陌生的地方,想盡量在一條路線上辦完更多的事,所以出發前就需設計路線,這是一種腦力鍛煉;與人打交道也是,我和許多陌生人現在成為了好朋友,這也是一種工作的收獲,比如演員周顯欣就是其中一個。”
那是一次無意中,盛媽媽看到一本雜志專訪中刊登“小鞏俐”周顯欣的照片。本來挺漂亮的姑娘,攝影師卻沒有拍出她的優點所在。當時盛媽媽就想,如果是我兒子拍,一定拍得比這個好!于是,盛媽媽就按照雜志版權頁上的地址,找到了那家雜志社。沒想到,雜志社的人支支吾吾不愿意提供周顯欣的聯系方式。盛媽媽想,文中不是介紹周顯欣在中央戲劇學院讀研嗎?那就干脆直接去中央戲劇學院找她。
這是烈日炎炎之時,六月的北京,酷暑難耐。盛媽媽背著她那個沉甸甸的雙肩背包,在中央戲劇學院的門口等候了一天,卻沒見人影。后來,盛媽媽千方百計找到周顯欣老師的電話,試圖通過老師的幫助來說服學生拍照,可老師這時偏偏出差去外地了。于是,盛媽媽又去了學生公寓,方知周顯欣住在外面。不過,被盛媽媽的行為感動了的宿舍管理員告訴她,周顯欣的一個室友還在這里住,而且描述了這位室友大概的外貌特征。于是,盛媽媽記在心里,依然在門口執著地等!第三天,盛媽媽終于等到了周顯欣的室友。她遞上了兒子叢石的名片,并說明來意,同時得知,周顯欣這時正在外地拍片。
后來,盛媽媽接到周顯欣打來的電話。周顯欣說,因這樣的母親而感動,同意拍片做封面。叢石和周顯欣這次的合作很愉快,再后來,盛媽媽和周顯欣也成了忘年交。
聽到這里的我,更加佩服盛媽媽的認真和執著!而這時的盛媽媽正坐在椅子上為我剝廣柑,還拿出一瓶果汁讓我喝。這就是盛媽媽那個沉甸甸的雙肩背包,里面不但裝了她所有出行必備之物,還包括很多文件和照片,竟然有一份食物是專為我帶的。她叮囑我說,腦力勞動者一定要注意加餐,天氣干燥就需補充足夠的水分,多吃些水果可以消火。那一刻,我覺得盛媽媽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可親可近。
許多媒體稱盛媽媽為“公關小姐”,我雖不否認她的行為是一種“公關”,而且在如今這個彰顯個性的社會,你不如此公關,真的就有可能失去很多展示才華的機會。但是,我知道,也確信盛媽媽從事這份工作的初衷,其實就是一份舔犢之情。正如她所說:“現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年輕人活得太累了。我只是想讓兒子能過得舒坦些。”
就是如此深愛著兒子的母親,更懂得和子女擁有各自生活的空間。當我問到盛媽媽和已成家的兒子是否在一起住時,她答:“不在一起住。我們就是現在人所說‘一碗湯’的距離。晚上的時候,我會從窗戶看一看,他家的燈亮了沒有?我就知道他多晚才回家。我始終相信,一個女人不會因為疼愛子女而蒼老悲傷,她只會因此更加年輕、幸福。”
這是一位多么可敬可愛的媽媽!她在年老時依然熱愛生活、更新觀念,努力走在健康而時尚的路上,這又何嘗不是兒女的一種福分呢?
采 訪 后 記
“叢石很孝順,每年春節都要帶我去買衣服。其實,我們母子情深,只是互相從沒有在語言上有過什么表達。”走出地壇公園時,盛媽媽這樣對我說。
是的,在中國,尤其是盛媽媽初為人母的那個年代,能有幾對母子或母女善于用語言來表達彼此內心的感受呢?然而,有個“舶來”的母親節,在這春暖花開的五月,西方人的觀念告訴我們——愛,是需要表達的!那么,今年的母親節,兒女會送給媽媽什么禮物?一束美麗的康乃馨、一張溫情的卡片,抑或一句由衷感謝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