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痛對母親和胎兒有哪些影響
分娩時會產生劇烈疼痛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子宮肌陣發性收縮,
2.胎兒通過產道時壓迫產道,尤其是子宮下段、宮頸和陰道、會陰部,造成損傷和牽拉,導致疼痛。
3.產婦緊張、焦慮、驚恐的心理狀態,可引起體內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使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兒茶酚胺、內啡呔等與疼痛相關的物質濃度增高,使疼痛反應加劇。
劇烈的產痛會對產婦與胎兒有一定影響。
1.疼痛作為一應激源引起一系列內分泌反應,體內腎上腺素、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可使子宮胎盤血流量減少,胎兒缺氧。
2.疼痛使產婦過度緊張,導致換氣過度,致呼吸性堿中毒,使母體血紅蛋白釋氧量下降,影響胎盤供氧。
3.副交感神經反射致產婦大量出汗、惡心、嘔吐,使產婦脫水、酸中毒,胎兒酸中毒。
4.緊張、焦慮綜合征使神經介質分泌增多,影響子宮有效收縮,使產程延長。
■自然分娩優于剖宮產
正因為對產痛的恐懼,大多數女性在生產時選擇剖宮產,也使得我國有些地區剖宮產率高居不下。剖宮產手術通常是由于孕婦患有產科的病理情況而采取的補救措施。它畢竟是一種手術,是人為的非自然狀態的分娩方式。對產婦來說,增加了腸粘連、附件炎癥、傷口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發生的機會。對新生兒來講,由于胎頭未經陰道壁的擠壓及缺少對外界環境的逐漸適應能力,有可能增加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機會,而且對新生兒的呼吸功能不利。
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剖宮產的比例不到20%。而在我國剖宮產的比例較高。歐美國家的低剖宮產率與他們廣泛應用分娩鎮痛技術是密不可分的。
■“無痛分娩”可使自然分娩更輕松
中華醫學會的一項統計顯示,6400多位產婦在沒有任何鎮痛措施的情況下,因難產轉為剖宮產的發生率為28%,而無痛分娩的對照組僅為8%。
“無痛分娩”是一種通俗的說法,醫學上稱為分娩鎮痛,目前國際醫學界應用最廣泛的方式為“硬膜外麻醉”。這一技術與剖宮產麻醉的操作方法完全相同,都是由專業的麻醉醫師從脊椎外層的硬膜注射麻醉藥,但用藥濃度不及前者的1/10,并可根據產程的進展情況調節藥量和用藥時間,使產婦在骨盆腔肌肉放松、產痛減少八九成的情況下,頭腦清醒,活動正常,較為輕松地完成分娩過程。
無痛分娩不能保證一定可以自然生產。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如果出現難以預料的緊急情況需要轉為剖宮產,只需將注入的麻藥濃度提高就可以達到手術麻醉的要求,不用再進行麻醉穿刺。
上世紀80年代初,英國在世界上最早掌握了硬膜外麻醉的無痛分娩技術。80年代后期,無痛分娩開始在眾多西方國家作為產科工作常規普遍推廣。產婦到醫院生孩子一般由兩位醫生接待:一位是產科大夫,保障母子平安;一位是麻醉大夫,負責減輕產婦痛苦。
到90年代末,英國產婦的無痛分娩率已高達98%,美國已超過80%,加拿大、法國等國家的無痛分娩率也已達到或超過50%。去年國際婦女節前夕,意大利下議院以421票對3票通過動議,為女性引入免費的硬膜外麻醉,使無痛分娩成為女性的一項權利。
我國不少醫院也從80年代末開始進行硬膜外麻醉的臨床試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大多半途而廢。2001年8月,北大醫院在全國率先規模化開展無痛分娩服務,并從次年2月始開辦培訓班向全國推廣無痛分娩技術,已有近30個省市的200多名醫務人員接受了培訓。
目前,無痛分娩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全國只有約10家醫院提供24小時無痛分娩服務。平均每年2000萬名產婦中,迄今累計僅有約1萬名享受了這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