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鏡頭的孩子,身后是紅色的墻,前面是很少見到的照相機。到底什么是他們熟悉的,什么又是他們希望的?
紅墻上的畫。
他是孩子里面最高的,但有些靦腆。我在想,他會不會是未來的體育健將?
四個孩子的部分,三只眼睛,他們在玩畫片。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大概還記得我們童年時玩過的東西吧,我們也玩畫片,過了二十年,他們還在玩。
飛機!飛機!這是院子里唯一的“現代玩具”。一個孩子在玩,幾個孩子在聚精會神地看著。
兩份拼合在一起的問卷。在這些問卷里,有孩子們的愿望、希望幫助窮人的善良,也有錯別字,用拼音寫的字,以及不通順的語句。這是他們的現實。
當我寫下這些的時候,并沒有對它做出一個特殊的估計,也沒有真正想到,在孩子們的筆下,他們真正將要寫下的,是什么。當我從兩個班的學生手中將這三十來頁各種紙各種筆記組成的問卷拿到手上,在燈下靜靜地讀起來的時候,我變得越來越沉重起來。原本我以為,拿出這樣一些問題,我可以獲得一些信息,一些從學生角度來看的想法。然而,當我一頁一頁地讀下去,我知道了每一句話的沉重,看到了每一頁紙里面所藏著的一個孩子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讓我來列舉出其中一些孩子的答卷:
曉宇,女,12歲,三年級,1996年來北京。她的三個愿望是:我想考上,讓媽媽高興,喜歡我;讓校長永遠不打我罵我;讓老師永遠幸福,不要不高興,嫁個好男人,能讓老師高興。她想用100元“給全家人買個禮物”,有3000元,她會“把家里擺好多花,剩下的買書買本子,一個人在家寫作業”。她對老師的看法是“老師對我特別壞,老師也不喜歡我,我很生氣,不知道老師為什么不喜歡我”。她對北京的看法是“我看見了大熊貓長的很可愛,還有小兔子”。
杜永香,女,9歲,媽媽無業,父親“幫人做事”,月收入500元。她每天花一元錢,用來吃東西。她的三個愿望是:長大能找到好的工作;讓爸爸媽媽永遠不死;我想飛。她有100元會“幫助人,留一點給自己花”,有3000元會“幫助那些沒有錢的人,給爸爸媽媽花一點”。她覺得學校“沒有電腦室,房子破”。
李偉,男,10歲,家庭月收入500元。他每天花一元錢用來買早點和零食;他在學校上遇到的問題是“買英語書沒有錢”;他的三個愿望:上大學,天下沒有壞人,錯了改正錯誤;他覺得學校“太困難了,沒有電腦,沒有很好的桌子椅子”;他覺得老師“太辛苦了,她苦心教我們,我們又惹她生氣,她才會打我們”;他希望北京“一代一代發展下去,變的很(更)加美好,很(更)加漂亮”。
楊義康,男,10歲,父母“做衣服”,月收入“1000元”。他每天有一元零花錢,會“攢起來”。他的三個愿望: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希望用自己的智慧改變家鄉和學校;長大孝敬父母。用100元買一些禮物送給爸爸媽媽,如果有3000元,他會“二千元給爸爸,自己花二百元,剩下的幫助別人”。他覺得“學校不太大,沒有體育用品,教室里沒有電燈泡”。他說“北京也差不多,就是條件不太好”。
杜圓,女,10歲,父母在工地上班,月收入1000元。她在學習上的問題是“想報英語班,但是爸爸媽媽的工資沒有下來”;她會用100元來買些東西送給老師和朋友過生日,有3000元,她想“juan給貧窮的孩子們”;她“對這個學校很有希望,桌子椅子都會變好”;她希望“北京變得美麗,讓天安門變得更加堅固”。
周帆,男,10歲,父母職業為“保潔”,他的三個愿望是:去北海公園游玩;去參觀歷史博物館;買一本歷史書。他想用100元“買本《上下五千年》”,如果有3000元,他就會買臺電腦。他對北京的看法是“污染嚴重”。
……
(落野作品)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