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吃點苦頭,受些挫折,經歷些磨難,可成為他們人生經歷的財富,而且比學業更重要。這是另一種蝴蝶效應—— 蝴蝶羽化之前要經受痛苦的蛻變過程。所以發達國家大多主張對孩子實施“挫折教育”。即使富家子弟也不例外,白天上課,晚上打工,自掙學雜費。西方認為,人在少年時不經歷磨難反而是不幸的。
部分學者開始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說上一世代的年輕人還會涌向街頭抗議、然后再排隊考托福,那么這一代的孩子則沉溺現成的一切,連考托都讓父母代勞。學者們擔心,自私、迷失和不負責任“金錢世代”的獨生子女決定中國未來走向。
這也是個誕生過秦皇漢武的國度。當然,人人爭當皇帝并非好事,但人人都想當小皇帝的國度必定沒出息,必定走向衰落。當小皇帝們再成為父母時問題就更大了。
所以,我們只有從小皇帝的母親那里尋找解決方案。
沒有強大的母親,哪來強大的民族
俗話說得好,“爹矬矬一個,娘矬矬一窩”。反過來,“爹強強一個,娘強強一窩”。英倫向以出女王和女首相聞名,強悍的女性撐起半邊天,打造出老牌資本主義的興盛;日本相反,以全職太太在家相夫教子著稱,同樣打造出新興資本主義的繁榮。在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該國的母親們之間似乎不難找到某種關聯。幾年前,《發現母親》的作者王東華敏銳地看到了這一切,“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的素質決定著人類和中華民族的未來。”
中國母親常掛嘴邊的是,“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嗎”。“拉扯”二字極形象地揭示了對下一代培養是重在“養”字上,顧及不到對下一代眼界的磨練。讓我們簡單歸納一下,三四十年代生人為傳統一代,他們拼搏向上,雖然頭腦相對簡單但對子女的境界要求也是有理想、有拼搏精神。五六十年代生人為“文革”一代,轟轟烈烈好像什么好事都趕上了,白卷英雄、高考、出國直至互聯網狂潮,對子女的境界要求是實用主義的,有時是投機的。七八十年代為獨生子女一代,他們最急功近利,成功主義是他們的主旋律,所謂出名要趁早,所以對他們子女的要求也可想而知。一對新生代夫婦這樣祝愿自己4歲的女兒:“ 長大了娶唐僧做老公,能玩就玩一玩,不能玩就把他吃掉。”
更大的問題來自女性消費主義教導下的孩子多為娘娘腔。只有成功主義沒有挫折教育的培養方式,加上女性氣質,使下一代陽剛氣嚴重不足。盧梭說過:“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自己,教他經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意思是說,磨難對孩子不是壞事,恰恰相反,它對孩子的未來人生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的財富。
現狀是,子女教育多由“一家之煮”的母親全職負責。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缺乏男性的粗悍特征和冒險精神。周圍的例子是,打孩子的多為母親,父親則在一旁當和事佬。這種角色互換使弗洛尹德的“殺父娶母”理論破產,更令母親角色勉為其難,父親角色又開了小差——關鍵的,中國母親有受過父親角色的專業訓練嗎?
中國母親應該教什么
像前面提到的小留學生的例子一樣,如今兒童各類鋼琴班、書畫班基本上是母親陪練才得以完成的。《發現母親》宣稱,一個稱職母親勝過一打特級教師。“一個好的母親必須用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化才能武裝起來。”所以,多一個合格的母親,就少一個社會的敗類。在費孝通的《生育制度》中,父母子是鐵三角關系,超穩定結構。可現在母代父職,中國母親是雌雄合一體。中國母親倒是權重傾朝了,但把這么大的權力放在她們脆弱的肩膀上,如何承受得起?
更有甚者,網絡時代社會更新加速。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家庭、學校、網絡一起上。網絡取代家庭可能成了第一位。中國母親基本沒優勢,她們很操心,但總是操不到點上。縱觀時代對中國母親素質的要求,以下三條似要注意:
第一,卓越教育。中國人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時間表已排在20年之后,這個獎對幾億中國母親的壓力是巨大的,如果我們還認西方標準的話。
第二,道德與人文教育。現行教育更多的是“長大了要當官”、“要賺大錢”,讀大學的找個好工作,在狼煙四起的出國潮中拼個血路,凸顯實利教育驅動。整個教育考核更注重英語、專業教育的培養,以成才來犧牲成人,以修業來誤導悟道。出來的產品是有知識、沒文化,高學分、低德性。把人文與道德、民族傳統的教育推給電視劇或韓劇。
第三,創新教育、創業教育。中國傳統教育的“四書五經”之類的早已名存實亡,僅余八股式的教育方法。至今熱門電視有獎問答節目,大多為死記硬背的選題,這跟古人憑吟詩作畫就可以當官沒什么兩樣。這種教育方式難育創新之才,更難育創業之才。
本來,女性的特征適合于人口再生產,男性的特征適合于物質再生產。“讓女性放棄育兒去從事她們不擅長的物質再生產是一個大錯誤。一個女性把孩子培養成才,其意義遠遠超過到工廠去擰幾顆螺絲。但現在整個人類都錯誤地認為女性去擰螺絲反倒比培養孩子還要重要,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 《發現母親》的作者又發謬論,細琢磨卻不無道理。
發達國家里1/4的婦女選擇不生養,認為生兒育女無異于被判了一個長期徒刑。但她們只要生了就會好好教育后代。大國復興,要從培養一代偉大的母親開始。教育部門與其大搞大學擴招,培養無競爭力的產品,不如多建立幾所中國母親學院。因為一個母親弱勢的國家從來就難以強盛。
(來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