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就是:爺爺奶奶們
丟開生理和血緣的聯系,母親從不缺乏。親戚和長輩總是自覺自愿的母親扮演者,他們奉獻時間,付出耐心,供應母性,并且提供金錢支持。在小學生的作文里,你通常能找到“挽著奶奶的手去買菜”的字樣,在真實母親缺位的時候,爺爺和奶奶是最佳的替代者,至少孩子們是這樣看的。
關于母親缺位的原因都是如出一轍的千篇一律,為生計,為家庭,為攢夠1 8年的義務履
行經費,或許還有不甘于就此黃臉,立志一搏最后發光的主婦們。但凡有父輩作為后盾,要卸下身為父輩的責任總是輕而易舉和理所當然,何況其中隱約還有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中國式的倫理觀念和關系讓閑來無事的爺爺奶奶們總算能夠老有所為,隔代的血脈成為晚年的唯一事業。他們比保姆可靠,比幼教勤奮,心甘情愿的廉價和無償,并且樂此不疲。當自己的子女已經無暇或無意享受母性時,孫子和孫女是唯一可傾注的對象,是兒孫更需要他們,還是他們更離不開兒孫?這是個問題。
美國的主婦們習慣于在周末帶著子女去看望父母,中國的母親則冀望于在周末可以從父母手中要回孩子.不計其數的教育專家撰寫著不計其數的育兒圣經,警戒爺爺奶奶們切勿過界,妄圖取代母親的職能;提醒為人母者不要過于操勞外事而荒廢了親子關系。所有人都讀過它,但始終,它不如“挽著奶奶的手去買菜”那樣深入人心,并且得到默認。
(來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