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媽愛泡吧
我媽常常把自己說成是家里最勤勞的一個,可我,還有對她略有所知的親戚都認定她是一個購物狂,一個愛消費、愛享受的老年小資。
當然,老媽本人從來不同意這種說法。為了堵住家人的嘴,為了過足消費的癮頭,她今年雖然六十有八,卻還在兩家單位兼職,做著好幾戶人家的上門家教,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每月收入動輒上萬。為此,她深感驕傲。
床底下的“兵馬俑”陣
我媽是“購物狂”的有力證據,是我家客廳里的沙發。五年來,我家的沙發已經換了五套,而且每一次,我媽總能拿出必換不可的理由來:這套沙發太窄,不方便睡午覺;那套沙發太寬,坐起來不舒服……有一段日子,她喜歡硬質的沙發,說是對脊椎有益;過了沒多久,她又移情軟綿綿的布藝沙發,說是有“腔調”,還特別舒服。
我爸要提出“保留”意見,我媽必在第一時間給予還擊,用的說辭每次都差不多:沙發如果坐著不舒服,就會破壞她的心情,影響她的休息,進一步還會危害她的健康。為了最最最重要的健康和心情,這沙發是必須換掉的。
現如今,我和我爸對她的瘋狂行徑已經習以為常、睜只眼閉只眼,而我家那些親戚更是感恩戴德:他們接納了被我媽淘汰的沙發,那可全是用了不到一年,八九成新的貨色啊。
除了沙發,家里的裝飾品也是常換常新,以致我每次出差回來,我爸總是愁眉苦臉地問我:“你看看,家里有什么變化呀?”我則熟門熟路地指出:墻角的花瓶換了,墻上的掛鐘也換了。
收集花瓶和鐘表,是我媽另外兩項嗜好。為此,她專門買了五只玻璃櫥,用來陳列她的寶貝花瓶。但這只是她藏品的很小一部分,蹲下身子,撩起床單,你一定會被眼前的景象鎮住:花瓶像兵馬俑一般分列而立,黑暗的床底就像迷你的秦王墓。花瓶中有瓷質的、塑料的、金屬的,無一例外都是我老媽喜歡的“高大體型”。老媽對收藏一竅不通,更沒有任何古董常識,她總是挑貨架上“模子”最大的花瓶買,至于價格,便宜的不過幾十元,貴的也要幾百元。這樣一算,床底下的“含金量”還是非常可觀的。
古稀“追風老人”
我媽癡迷于下飯館,每周必去三四次。她并不貪吃——為了常葆年輕,她嚴格控制日常飲食,她只是貪戀飯店的氣氛和服務生畢恭畢敬的服務。貨比三家的工作,她在家里就已經完成——她是時尚刊物的忠實讀者,為的是收集餐飲資訊。然后,她和我爸相約出門,照刊物提供的交通路線直奔飯店而去。酒足飯飽以后,夫婦倆還要對飯店的環境和菜式逐一評點,最后決定還要不要再度光顧。
最近,我媽又培養起新的興趣:泡咖啡館。這一次,她不再找我爸作伴,而是叫上了回滬探親的親戚。中午時分出門,先由我媽領路,去特色飯店饕餮,而后去市中心逛街,方便消化美食,最后就晃進了街邊的咖啡館。一屁股坐定,一杯咖啡,幾碟點心,我媽的下午茶時分可以延續到夕陽西下。興致好的時候,索性再點一道便餐,把晚飯也給解決了。
相比之下,我媽對出行方式的要求更苛刻:不但要快,還要便宜。今年以前,她外出做家教都是出租去出租來,如果趕上上下班高峰,難免要吃到堵車的苦頭。一進家門,她就開始抱怨,嫌路況不好,怪出租司機技術“搭漿”。
今年春節過后,我媽每次進門都是笑嘻嘻的,一問,原來她改坐出租為坐摩托了。上午七點半,那輛摩托已經在樓下等她了,價錢是事先談好的“包月費”,月底結清。我爸擔心她一把年紀了,乘這“肉包鐵”的東西不安全。我媽說:“擔心點啥,方向盤雖然捏在人家手里,可我是付錢的人,怎么開還得聽我的。出門走的路都是我給指的,一路上人少車少,速度也是我定的,我警告他,一旦超過了,我就炒他魷魚……”我媽說得眉飛色舞,聽得我佩服不已:像這樣年近古稀的“追風老人”,上海灘也就她一個吧。
時尚生活
五十歲的Hello Kitty
廿五歲的小君說她五十七歲的媽媽是“活寶”。按一般思路,單親家庭中的媽媽該是含辛茹苦、忍辱負重才對,可君媽(就是簡稱的小君媽媽)恰好相反,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找不到辛苦和勞累這兩個詞。當年她和前夫還在南非務工,蹦迪的能耐可以讓黑人兄弟俯首稱臣;在她五十歲生日那天,還敢穿露臍裝、牛仔褲上街,和小年輕爭一爭回頭率。
花錢就是為了開心
小君最愛陪媽媽逛街,那個爽快啊,是其他任何一個女伴或者男伴無法帶給她的。母女倆走到街上,通常是君媽先發出快樂的“呦呦”聲,然后抓起女兒的手就沖進了路邊的大商場。直奔女裝部,母女倆分手“血拼”。如果君媽看中的款式有多種色彩可供選擇,她可不會左比右比、猶豫不決,而是對著營業員大手一揮:“各種顏色各拿一件,我都要了。”她也不容女兒多挑剔,總是勸她:“先買下來,回去了好一件件慢慢穿。”
碰到“好心”的營業員,在開付款單前還會勸君媽:“你再想想,這么多都要嗎?要不要退掉幾個顏色?”君媽把眉一挑:“花錢就是為了開心,買衣服就是做女人的享受。我為什么要在享受的時候作出痛苦的抉擇?!”
五十歲之前,君媽活得生龍活虎、活蹦亂跳。五十歲大壽那天,她還穿一身露臍背心、緊身牛仔出場,看得親友門目瞪口呆。有人小聲嘀咕:“不曉得她過了今天會不會收斂一點?”事實證明,君媽毫無收斂的意思,在生日派對上,她一口氣扭了一個多小時的迪高,下場時,兩頰緋紅、氣宇軒昂。
可老天和君媽開了個小玩笑。一個雨天,君媽不小心在路上滑倒,摔斷了骨頭,醫生建議她今后要注意休息和保暖,露臍裝就不要再穿了。君媽的心情一度陷入低谷。小君雖然人在大學食宿,可心里不免記掛著媽媽的安危。“好在,沒過幾天就雨過天晴了,我周末回家,一進門就看到媽媽穿著我的Hello Kitty,嚇了一大跳。”君媽對女兒的詫異毫無知覺,她迎上來說,“儂看呀,我穿儂的衣裳倒也滿合適的。我已經決定了,下趟儂穿啥我也穿啥。”
小君以前只聽說過情侶裝,可現在,她已經習慣和媽媽穿成雙胞胎一樣上街示人,美其名曰母女裝。
“娘”口奪食
“媽媽除了搶我的衣服穿,還要搶我的冰激凌吃。”小君常在人前抱怨,可誰也沒見過和女兒搶食的母親,大家只當她是夸張,敷衍地笑兩聲就跑開了,搞得小君無比郁悶。小君痛定思痛悟出個道道:要讓大家相信她的話,就必須把整樁事情原原本本說個清楚,一個細節都不漏掉。
“某某年的夏天,我和媽媽正好都在家里休息。吃完午飯,我們兩個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看了一會兒,我媽說要去拿冰激凌吃,還答應一定給我帶一份。我一等就是一分多鐘,怎么可能?從客廳到廚房才三兩步路呀。我覺得蹊蹺,也爬起來,輕手輕腳地進了廚房。你猜我看到什么了?我媽,一個人偷偷摸摸地在冰箱前面吃冰激凌。
“我大叫一聲‘媽媽偷吃冰激凌,’一下子撲過去想要‘娘’口奪食。媽媽身手不錯,一邊躲一邊還能往嘴里塞冰激凌,嘟嘟噥噥地說:‘我看就剩最后一份了,我知道你很孝順媽媽的,所以我就吃掉了。一會兒媽媽再給你買。’我還是不服氣,硬要沖上去咬它一口。我媽就一個勁地躲我,我們倆從廚房跑到客廳再跑回廚房,你追我趕的。幸好沒有外人進來,不然要嚇到他們的。”
習慣是會遺傳的
去年,小君出嫁了。要不是她竭力反對,君媽差點毛遂自薦當上了伴娘。
出閣前一天晚上,母女倆聊到深夜。君媽嘴上說著“女人一定要對自己好,要學會疼愛自己,不論什么年齡都要保持很好的心態,不然等有一天變老了,連自己都會嫌棄自己。”她的兩只手還在搶小君懷里的零食。
婚后,小君的丈夫作了好多努力,才改掉了她晚上睡覺抱著毛毛熊的習慣。他本想找個機會向丈母娘表功的,沒想到卻被他發現了君媽床上的秘密。一次,君媽生病住院,新女婿陪小君看望她。君媽一直生著悶氣,這個不要吃,那個不要碰。新女婿好心問她:“姆媽儂這里還缺啥東西?”小君卻把他拉到自己身邊:“我知道媽媽要什么了。”
小兩口當夜趕到君媽家,小君進門就直奔媽媽的臥室而去,等再出來,手上已經捧了一大堆的長毛絨玩具。丈夫沒好氣地說:“原來這習慣也能遺傳的。”小君白了他一眼:“我媽見不到它們就睡不著覺。”
回到病房后,小君將這些玩具擺放在君媽的床頭。君媽的氣一下就順了,也不管照看著她的女兒女婿,呼呼地睡了過去。
感情生活
養兒不如養狗
最近,論壇上流行一句話,叫作“愛男人不如愛狗”。老媽以此出發,結合自身體驗,總結出另一條定律:“養兒不如養狗”,理由如下:
一,小狗呼之即來,沒有任何時間限制,兒子卻社交繁忙;
二,小狗可以被施加數以億噸計的母愛,且愈愛愈歡,兒子卻有反抗心理;
三,小狗無條件地接受任何抉擇,兒子卻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四,帶小狗出去比帶兒子出去更引人注目,可以充分顯示出自己的品位;
五,有壞到不孝順父母的逆子,卻沒有不忠于主人的狗(發情期受到異性挑逗除外)……
在得出這一定律以后,老媽將對我的無限之愛迅速轉移到一只臘腸狗身上:對我的“視察”頻率從每周四次降低到每周兩次,到后來,她主動找我談話,說有了狗狗以后,她已經抽不出身來照料我了,希望我能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禍兮福所倚,“狗兒”一次被親戚帶出去散步竟不幸慘遭車禍。獸醫的診斷是,右股骨折,恐怕不能再走路了。老媽就像瓊瑤劇里的女主角那樣,拉著獸醫的手干嚎起來:“求您,救救它吧,救救它吧。”獸醫聳聳肩,表示無能為力。老媽一甩頭,發狠說:“我一定會讓它站起來的!”
從那天起,老媽儼然成了“狗兒”的理療師,她上網查讀資料,登門拜訪獸醫,還向骨科專家打聽民間偏方……“在最困難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叫我放棄,但是我沒有,我不斷對它說:只要你不放棄自己,我就不會放棄你!”她把從陳忠和《笑對人生》里看來的豪言壯語時時掛在嘴邊。
在做了無數次的歸納整理后,老媽總結出一套熱水按摩療法:將水溫控制在某一精確點,加入中草藥若干劑,將小狗浸入其中,進行腿部的推拿按摩,每日四小時,雷打不動!半年后,奇跡發生了。有一天,老媽要外出辦事,只能將“狗兒”寄放到朋友家中。就在她打算抽身離開的一剎那,“狗兒”竟然一躍下地,踉踉蹌蹌得跟了上來。這是無數次出現在老媽夢里的情節,她難忍狂喜的淚水,將“狗兒”緊緊摟在懷里……
留洋生活
Mother ……likes ……son-in- law
媽媽的兄弟姊妹多,小時候的生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可即便物質條件極端匱乏,媽媽仍然沒有放棄吃夜宵的習慣,常常趁夜深溜進廚房,找她最愛吃的鴨脖子。怕家人發現后責怪,她總把吃剩的鴨骨塞進枕頭下面……媽媽如今年過半百,苦中作樂的達觀態度卻依然不改。在距離家鄉千萬里的澳洲,媽媽盡情享受留洋生活的點滴精彩。
車庫里高唱《我的祖國》
1992年我和媽媽移民澳洲的時候,生活比我們此前想象的差了許多。媽媽不會說英語,只能在家靠幫人裁衣服補貼生活,裁一件的收入只有一角澳幣。怕影響我做功課,媽媽把工作臺搬進了車庫里。那地方是夏天熱、冬天冷,采光條件也不好,媽媽從早坐到晚,眼睛也花了,肩膀和背部的老傷更是常常復發。
但枯燥的裁剪工作,卻能帶給媽媽無窮樂趣。年輕時,媽媽就會自己設計、自己裁剪縫紉。每次完成一件“作品”,她總要穿起來跑到小姊妹面前炫耀:“渲渲,你看呀,我做的新衣服好看嗎?”邊說還邊轉圈。在澳洲車庫里苦干的時候,她時時引吭高歌,從《我愛你中國》一直唱到《我的祖國》,讓路過門口的老外聽得一愣一愣。
從小到大,我就沒見過媽媽生氣的樣子。盡管因為我的淘氣,她有時按捺不住會罵上兩句,可片刻工夫,她又恢復了笑瞇瞇的模樣——她嫌自己兇起來的樣子像母老虎。到了澳洲,盡管媽媽換了許多工作(一會兒是裁剪工,一會兒是周末中文學校的老師,還做過一陣子體力活兒),收入也不盡如人意,可她在我面前永遠是樂呵呵的樣子,偶爾還會做個鬼臉逗逗我。
這幾年,我們母女的生活大為改觀。媽媽用多年辛苦賺來的錢買了一幢房子、兩輛新車,還養了兩只寵物狗。最近,她還參加了英語學習班,天天要向我匯報學習成果。我聽來聽去,怎么還是一口洋涇浜,拿過她的教材一看,怪不得,她果真在用上海話標注英語讀音。
媽媽提議我們同居
大學二年級時,我認識了未婚夫Peter。雖然他人不錯,對我也很好,可我內心一直猶豫著是否要接納他,生怕自己會走上父母離異的老路。可媽媽反倒比我看得開:“人生是很短的,你不應該錯過這段緣份,兩個人扶著一起走才會比較穩當。”
畢業后,Peter向我求婚。媽媽知道后很高興。她笑瞇瞇地把Peter叫到面前,斷斷續續地說出幾個英語單詞:“Mother……likes……son-in-law.(媽媽喜歡你這個女婿。)”幾天后,她又把我叫到她房間里說悄悄話,一開口竟然是:“你和Peter要好,媽媽很開心,你現在就是他的人了。我想你們應該住在一起,這樣你才能知道你和他是否合適。這是很重要的。”我以為自己聽錯了,什么,媽媽讓我和Peter同居?媽媽也不管我的反應,接著說:“這是很正常的,想一想也沒什么不好的,總比結了婚才發現對方的缺點,最后離婚的強。”
現在每到周末,媽媽就來我和Peter的家串門兒。看了一會兒DVD,她就坐不住了:“Hey,Peter……I……dance.(嘿,彼特,我跳舞給你看。)”也不等Peter反應,她已經自說自話地扭起來,嘴里還打著節拍,一副自得其樂的模樣。
一百條真絲三角褲
媽媽還是她兄弟姊妹的開心果。我們第一次回國探親,媽媽帶給家人的禮物竟然是——一百條真絲三角褲。
那天,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用期待的眼神看媽媽拆開行李、分發禮物。媽媽一下來了興致,就像變魔術一樣,從大包里拉出一條、一條又一條三角褲,在桌上壘起五顏六色的一大堆。輪到表妹上前領受禮物,她左閃右躲就是不肯伸手,媽媽卻不由分說硬往她懷里塞了幾條。事后,表妹一臉尷尬地對我說:“這不是我的尺碼,我沒這么胖吧。”
我也在私底下嗔怪媽媽,送什么不好,竟然送這么私人的東西?媽媽不服氣了:“我覺得這些三角褲很好啊,可能中國還買不到呢。”這段母女對話后來被傳到舅舅、舅媽那里,他們邊笑邊怪媽媽拎不清:“現在中國什么沒有?澳洲有的我們有,澳洲沒有的,我們也有。哈哈。你放心吧。”
這事現在成了外公家的經典段子,全家人聚會的時候,只要有人提起,必定能引起哄堂大笑。
娛樂生活
熱衷“八卦”的編外“狗仔”
我媽很厲害,生下我們一對龍鳳胎。旁人都羨慕煞,她感嘆起來:“苦日腳還在后頭哪!”這“苦”指的當然是辛苦:想她一人在我們姐弟倆的“夾擊”下,還要發揚母性泛濫的優點,不受點勞累哪行。好在,我媽是自娛自樂的高手,我們這對龍鳳胎既是她的負擔,也是她的“白相倌”。
“投入”他看個牛頭不對馬嘴
我媽最主要的娛樂是看電視。只要她往電視機前頭一坐,我等閑雜人員必須一律讓道。如果有人不識相從老媽手里搶過了遙控器,那很遺憾,后果只有自負了:你或者是被餓一頓,因為老媽會靜坐示威、拒絕開伙;或者是耳膜受傷,因為老媽會坐在身邊煲電話粥,聲浪一波更比一波高。
我媽眼睛不好,近視在一千度朝上。她看電視,一定要坐在離電視機不到一厘米的地方,臉幾乎就要貼到屏幕上去了。其間,除了親自上廁所,什么事兒都得我們姐弟倆代勞,端茶送水、捶背按摩,這些還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不能接受的是,我媽看電視都“投入”到了那個程度,可怎么就越看越糊涂呢?比如她看連續劇,可以一集不拉地從頭看到尾,連片尾的下集介紹都不愿放過。可一會兒你問她,劇中男女主角是什么關系,他們最后到底怎么樣了,我媽的回答絕對是牛頭不對馬嘴。
我也是有了親身體驗才敢這么說的。有一次,我饒有興趣地陪她看了半集連續劇,事后還主動和她討論起劇中的人物關系。天啊,我媽竟能把一對情侶說成是兄妹,還擺出一副以強欺弱的模樣,不給我一絲撥亂反正的機會。
“媽媽又不是看劇情嘍,她只看帥哥和美女。”還是老姐了解我媽。據說,我媽常常招呼老姐陪看,一見劇中人穿了時髦行頭登場,就比劃著分析那衣服如何裁剪、特色何在,繼而還嗔怪老姐:“你也學學人家的穿衣打扮呀!”
“八卦”里分不出誰先追了誰
不論劇情,只看服裝,不重演技,只看扮靚,在這方面,我媽和香港狗仔隊有得一拼。他們之間的另一個共同點是——都喜歡說八卦。
我們母子三人是要定期召開“座談會”的,談的既不是天下大事,也不是家長里短,而是她和我爸的往事。當然,主要是老爸做過的種種“糗事”以及他們的戀愛經過。我媽絕對是說八卦的高手,她不會一開場就把猛料全部抖出,而是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其間還不忘賣個關子,打下伏筆。“你爸當初可是死命地追我,最后………不說也罷。”她就喜歡在高潮處略去關鍵的若干字,撓得人腸子發癢。
起初,我和老姐還跑去我爸那里了解被我媽省略的部分,結果卻聽到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個版本。“那個時候是我看你媽可憐才天天帶著她,明明是她倒過來追求我的。女人要面子嘛,隨便她怎么說嘍……”我爸說得慢條斯理,一副不由人不信的模樣。
八卦嘛,本來就有無窮的可能性和可變性,我和老姐達成共識:這夫婦倆都是臭屁大王,誰的話都不相信。無論誰追求誰,最后還不是一樣結婚生子。
學狗仔隊跟蹤圍堵
超過廿歲以后,我一直很同情老姐,因為老媽隔三岔五就要“押”著她相一回親。老姐也是個有骨氣的人,終于憑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戀愛對象,將老媽有待執行的一長串相親安排全盤否定。
以為這樣就逃過“魔爪”了?老姐還是太小瞧了我媽。每天深夜,當她悄悄掛上熱線電話,回頭一看,我媽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坐在那里了。她問:“你對象臉上長不長痤瘡?”老姐回答:“問這么多干嗎?這事兒還不能定呢。”我媽抽身而去,老姐長吁一聲,以為逃過了“嚴刑逼供”。
事實證明,我和老姐都犯了輕敵的錯誤。我媽不但從狗仔隊那里學到了八卦精神,還掌握了他們跟蹤圍堵的技巧。聽聽老姐是怎么說的吧:“那天,我和男友約好了逛街,才走了沒幾步,就被迎面走來的人攔住了。我一看,呀,是我媽,她怎么打聽到我和男友約會的時間和地點的呢?我還沒揭穿她,她倒先表演起來,裝模作樣地問我去哪兒怎么走?我支支吾吾才說了個大致方向,她說了聲謝謝就走掉了。”
我媽對未來姐夫的評價是“不錯,可以繼續交往”,老姐聽后才放下心來。可我就不能放心了,我媽一轉身就“威脅”我:“你也不要開心得太早,選媳婦的時候我還會更嚴格。”
科技生活
網上飛來一個吻
張媽媽特別寵愛張波是有原因的:生他的時候用了剖腹產,操刀醫生粗心大意,竟然把一團紗布拉在她的肚子里。為了兒子,連吃兩刀,張媽媽是痛得愈深愛得愈重。直到張波娶了娘子,張媽媽這份愛更是上升到新的高度,為此還用上了高科技的偵察手段。
結婚當然要買新房,張波本來看中了長寧區的樓盤,圖它離自己的單位近。可住在閘北區的張媽媽怎么也不肯讓兒子搬得那么遠,強烈反對不起作用,那就軟磨硬泡。面對媽媽淚光閃閃的雙眼,張波終于屈服了。
張媽媽旗開得勝、乘勝追擊,在自己附近狂搜新樓盤,不但親臨現場考察,事后還作出詳細的書面分析。本著就近原則,她最后向兒子推薦的樓盤就是她家對面。
新房裝修完畢,張波和新婚妻子搬了進去。剛開始,張媽媽每天都要向夫婦倆報到,幫助料理家務。時間長了,張波的臉越拉越長,終于下達了逐客令。張媽媽悻悻然往外走,腦子里已經開始盤算新點子了。
幾天后,張媽媽從外頭搬來一臺高倍望遠鏡,架在朝北的小房間,鏡頭正對兒子公寓朝南方間的一排窗玻璃。張爸爸一看連連搖頭:“你這是偷窺,是不道德的,怎么可以用在自己兒子身上。”張媽媽振振有詞:“兒子是我生的,我又不要看他的隱私,我只要看到他平安到家就滿足了。難道這樣也不可以嘛?”張爸爸一時語塞,好像不讓她“偷窺”就是不讓發揮母愛一樣。
從那以后,張媽媽吃了晚飯,就趴在望遠鏡前。兒子回來得早,她就睡得早;有時左等右等見不到兒子進門,自己又困得支撐不住了,張媽媽索性一個電話打過去:“小赤佬,儂介夜了還在外頭不回家啊?”
因為有了“新式武器”,張媽媽對兒子在家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可惜好景不長。兒媳察覺到窗玻璃上異樣的反光點,順著光源看過去,那不是婆婆家的窗口嗎?事情就此敗露。
雖然“偷窺”受到阻撓,可張媽媽沒有氣餒,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品——QQ。她瞞著兒子買了電腦,裝了寬帶,還花錢讀了上網強化班。當她遞給兒子自己的QQ號碼時,臉上帶著不容商量的威嚴表情:“想要我放心,那就加我的QQ,以后每天都要和我聊天,知道嗎?”
如今,張媽媽每天都在網上對兒子噓寒問暖,隔個三五天,還會發個視頻聊天請求。一旦張波同意接收,熒幕上馬上躍出張媽媽的臉部特寫,而后是一個綿長的飛吻。
新派姆媽“瘋”得有理
上海青年管理學院心理學教授上海知音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主任王裕如
我個人不太同意新派姆媽和老派姆媽這樣的分類法,母親之間沒有應該或不應該的可比性。即使做了母親,女人也可以活得快樂并且自由,這是熱愛生活的表現。
無論姆媽的心情好或不好,她們都可以用逛街、購物等她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求得內心的快樂和滿足。哪怕消費本身是出于情緒的宣泄,這也算是一種健康積極的方式。我對這類“物質姆媽”是持肯定和欣賞的態度的,她們的“新潮”做法值得提倡和發揚光大。逛街購物總好過孵在家里整日打麻將。
我見過一些四十上下的新派姆媽,她們玩得真“瘋”啊。她們不一定都富裕,但在工作上堅持“四不”,即不看老板的臉色、不追求高薪、不坐班、不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在生活中,堅持以開放心態,盡情享受生活。她們玩得輕松,活得愜意。
新派姆媽愛玩,但并不意味著對孩子不負責任;相反地,她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絲毫不敢懈怠。她們不會像傳統姆媽那樣,一切為了孩子,完全放棄自己,她們在呵護孩子的同時,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活,懂得借助“外力”,扮演好母親這個角色。比如,她們會借助現代教育機構,完成孩子的學齡前教育;她們會借助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化解孩子成長中的煩惱;她們會安排孩子參加各類社交活動,而不是把他們留在爺爺奶奶的溺愛中……新派姆媽的所作所為,都可以看成是受國際化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是進步和文明的表現。
“母親節”已經過去,不知兒女們做了什么表示。我認為,對新派姆媽來講,送她們文化消費類的禮物是最佳選擇,比如電影票或音樂會的入場券。漂亮的衣服和手袋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為她們的時尚生活“添磚加瓦”。另外,為她們舉辦一場親友聚會也很有創意,新派姆媽應該都是愛熱鬧,愛交友的。
有人可能還會選擇傳統做法,匆匆趕回家,塞給媽媽一點錢就算了事,美其名曰:“去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母親節禮物所要傳遞的,應該是愛和感情,這絕不是符號化的金錢可以取代的。試想一下,一個母親收到幾張鈔票和收到一份禮物的感覺,那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來源:上海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