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5月17日專電 隨著電信行業的迅猛發展和現代通訊工具的迅速普及,“黃色短信”“巫毒短信”等手機違法不良信息也悄然進入人們的生活,毒害著“免疫力”差的未成年人。在5月17日“世界電信日”來臨之際,未成年人的“短信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從事金融行業的馮秋芬有個上初三的兒子,她說:“有一次在他的短信中看到兩條不健康的笑話,當時特別擔心。”
高一學生黃某和高三學生劉某告訴記者,她們都收到過一些“亂七八糟”的短信,像是“某某酒店招公關小姐(先生),要求相貌較好,思想開放”或是“某某常年制作各種學歷證、身份證,并發放高利貸,出售槍支”等等。黃某說,不良短信一般是陌生號碼發來的,也有同學會轉發,但她從來不“接力”轉給第三人。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學生中手機的普及率正越來越高,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許多中學,手機的普及率遠遠超過50%。北京某重點中學初三班主任張老師告訴記者,她班上超過八成學生有手機。
為了既發揮手機的長處,又保護學生不受違法不良短信的侵擾,各個學校都采取了相應措施,但執行力度不盡相同。梅擎紅介紹說,女兒每天上學都會把手機交給老師,放學的時候再取回來。
保障未成年的“短信安全”還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打擊各類有害信息的傳播,在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中為廣大青少年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電信部門也可以推出面向低齡未成年人的特殊服務,使陌生號碼無法向孩子們的手機發送短信。
此外,學校和家長應當共同努力,加強“短信安全”教育,增強未成年人的識別能力和對抗不健康短信的“免疫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手機這一現代化通訊工具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