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網站
(收藏拍賣導報2006年5月18日報道)5月18日是第29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博物館與青少年”。為此,各地博物館紛紛舉辦相關活動,吸引青少年參與。分析人士認為,我國的博物館總體上還顯得枯燥,與青少年的興趣保持著相當距離,這次博物館日的主題可謂恰逢其時。但要想讓博物館長期成為青少年向往的地方,僅靠一個博物館日遠遠不夠。希望這次僅僅是個開頭。
為了配合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全國各地都增加了許多適合青少年參與的互動內容,一改過去博物館在孩子們心中的死板形象。
5月18日,首都博物館舉辦中小學生繪制京劇臉譜活動。此外,智化寺的京音樂演出、中小學生傳統手工扎染及時裝展示、大葆臺歷史實踐課和“考古小騎兵”——學生模擬考古也備受青睞。
而廣州的活動也稱得上是別開生面。革命歷史博物館對青少年進行軍訓;民俗工藝類博物館向青少年傳授刺繡、制陶、剪紙等手藝;現場提供版畫制作的底版、顏料和紙張,讓學生們即席揮毫;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的“水兵”為孩子們演示航海旗語……
昆明市博物館今年推出現場模仿野外考古發掘,讓青少年體驗神秘的考古工作,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增長文博知識。
內蒙古博物館組織中小學生自己動手挖掘、裝架恐龍骨架化石,制作陶器、軟陶,操作老式紡車和老式織布機,紡一根線、織一塊布……
凡此種種,使今年的世界博物館日成了青少年的又一個節日,全國所有博物館都為孩子們大開綠燈。尤其是5月18日,全國各省市博物館大都免費或優惠門票,成為送給廣大青少年的大禮包。如北京有38家博物館免費開放,16家博物館優惠開放,其中3家單獨對學生免費。從5月15日至6月15日,上海浦東新區將向居民送出6萬張博物館免費參觀券,其中有4萬張是贈送給新區中學生的。而武漢市更是大手筆,省、市博物館對包括本科生在內的所有青少年免費開放。
應該說,在為孩子們的成長方面,今年全國的博物館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也有專家指出,除了在世界博物館日給孩子們一天的熱鬧之后,我們的博物館還應當長久耐心地為孩子們做點什么。比如門票,在經濟并不發達的中國,昂貴的博物館門票仍然是阻隔孩子與古老文明的圍墻。而作為引導和影響青少年一代的文明匯聚地,博物館有必要加大對青少年免費的力度。公園和博物館免費開放,幾乎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通行做法。而早在2004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就發出通知,要求從當年5月1日起,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各級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要對未成年人集體參觀實行免票開放。但由于升學壓力和安全考慮,由學校出面組織的“集體參觀”數量并不太多,青少年對免票規定實際上受益甚少。
據了解,許多古老的文明正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里飽受冷落,并沒有起到為青少年發揮第二課堂的真正作用。例如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東口路北的智化寺,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寺內的“京音樂”堪稱“中國古樂活化石”。但這個坐落于居民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卻因可看內容少但門票并不便宜而鮮有青少年光顧。
當然,如何發揮博物館的優勢,把青少年從網吧、游戲中吸引出來,讓他們徜徉于古老文明的潛移默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工程,不是光靠免費就能做到的。分析人士認為,對于孩子來說,他們需要引導而不喜歡說教,博物館展覽內容陳舊、展品單調、布展生硬乏味是扼殺青少年興趣的天敵,博物館吸引青少年的方式值得進一步探討。今年全國廣泛采取的互動方式值得博物館進一步弘揚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