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網-濟南日報
肖 華
新華社5月17日的一份電稿報道:20多個被學校和家長放棄的“壞孩子”,竟然自動承擔起照顧一個流浪兒童的責任。這件事大大震撼了這些“壞孩子”的家長們。震撼之余,家長們開始反思:“壞孩子”真的很壞嗎?于是,烏魯木齊市“壞孩子媽媽聯盟”誕生了,媽媽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尋找新的教育方法。
看到這樣的新聞,人們不禁會想:為什么自動照顧流浪兒童的全是被學校和家長放棄的“壞孩子”?為什么當中沒有一個“好孩子”?流浪兒童已經在外流浪了半年多了,不可能只有這20多個“壞孩子”遇到,而學校和家長認定的“好孩子”一個也不知道。顯然,我們的學校和家長在評價孩子上出現了問題。聽話、成績好幾乎就是“好孩子”的全部標準,根據這一標準,許多孩子被貼上了“壞”的標簽,被學校和家長所放棄。
這些“壞孩子”還是很幸運的,因為他們的行動已使家長們開始反思,并開始尋找新的教育方法。如果沒有這個事件,他們以后的命運也許會像其他的“壞孩子”一樣,完全是另一種結果。換言之,在我們周圍,被學校和家長放棄的“壞孩子”中,有多少能如此幸運呢?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缺點。可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有些缺點被過分放大,如不聽話、成績差等;而有些缺點被人為縮小,如冷漠、缺乏同情心等。一些好孩子的缺點被縮小,被忽視,從而使他們的缺點越積越大,甚至發展到心理扭曲,經不起任何打擊。另一些孩子缺點被放大,被定性為“壞孩子”,這只能使他們在“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實,只要教育方法得當,幾乎任何孩子都可以變成好孩子。可是我們的學校不愿意在這方面下工夫,認為在“壞孩子”身上花費精力,投入多,收效慢,不如在“好孩子”身上多用些心,效果來得快。這是典型的懶漢思想。
一些有識之士抓住了現行教育體制的這些弊病,成立了專門教育“壞孩子”的機構團體。一段時間以來,江蘇、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紛紛出現了專以中小學“差生”為招生對象的民辦教育機構。這次烏魯木齊出現的“壞孩子媽媽聯盟”也屬于這種情況。這些機構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表明了人們的失望。
“壞孩子媽媽聯盟”讓人們看到許多學校對于教育的嚴重失職。孩子是可塑的,他們在遇到流浪兒童時可以伸出救援之手,而在遇到壞人引誘時,又有可能走上不良之路。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統計,2006年第一季度,新疆17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數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如果學校不能容納“壞孩子”,粗暴地把他們推向社會,只能帶來更壞的結果,畢竟“壞孩子媽媽聯盟”不是教育的常態。這難道不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