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
我們在怎樣學習?
近九成小學生表示“喜歡上學”,大部分小學生有較充足的睡眠時間。但是,隨著年級增高,學生學業壓力增加。超過六成的初中生和九成左右高中生每天睡眠時間在8小時以下。約九成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學習上有心理壓力。大部分中小學生每天放學后的休閑娛樂時間不足1小時。
誰是我們的榜樣?
當今很少有學生認為英雄、模范、科學家對他們的成長有較大影響,但大多數學生承認,父母的影響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影響。但是,調查發現,大部分家長疏于和孩子溝通交流。例如,初中生普遍認為父母最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而不太關心自己的情緒變化。很多初中生甚至認為自己的公德水平比自己的父母高,認為父母的榜樣作用不夠。
我們想怎樣做人?
有關基礎道德和人生價值取向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都將“誠實”列為第一重要的品行。同時,中小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普遍較強,認為屬于公民“必須做到的基本規范”應首選“孝敬父母”。許多中學生把“為社會作貢獻”作為事業成功的主要標志,但也有部分學生把“高收入”、“有地位”、“有權力”作為成功的首選標志,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部分中學生偏重于追求個人價值。
今天,上海有160萬中小學生。生活學習在滬上,他們愉快充實嗎?沐浴陽光下,他們健康成長了?他們學習和身心壓力重不重?在漫長的人生路上,那憧憬的坐標究竟是什么?心里話又悄悄與誰說……
家長和社會關注的許多問題,均能在昨天披露的《2004—2005年上海市中小學生發展報告》中找到答案。教育專家還就此調查結果開了“處方”。
這份報告對學生群體各年齡段發展特點及其軌跡的描述,對于在上海建設現代學校教育格局,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政策,扎實有效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價值取向什么最看重?
基礎道德:認知水平較高
中小學生都把“誠實”列為第一重要的品行。對不同學段調查結果的比較顯示:正直、守法、進取、責任、守信等品行隨年齡增加而選率顯著上升。
對“常懷感恩之心”,表示認同的小學生比例為96.6%、初中生為95.2%、高中生為97.9%。
對“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如捐款”,表示認同的小學生為98.7%、初中生為95.4%、高中生為96.6%。
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去給別人”,表示認同的小學生為83.5%、初中生為90.6%、高中生為94.5%。
道德規范中,中學生認為屬于公民“必須做到的基本規范”:孝敬父母(初中92.6%、高中85.6%);保護環境,善待動物(初中85.3%,高中69.1%);拾金不昧(初中80.1%、高中49.6%);國家危難之時報效祖國哪怕獻身(初中58.6%、高中50.9%)。
調查報告中發現,中小學生認為的重要品行中,隨年齡增長“勤勞”與“節約”的選擇率遞減。
社會熱點:集中關注兩方面
中小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與自身、他人或整個人類生命安全相關的重大事件,如“印度洋大海嘯”、“蘇丹紅事件及食品安全問題”、“全國各地頻頻發生礦難及安全生產問題”等。二是涉及國家主權、安全、社會發展等的國際、國內重大政治性事件,如“中央加大懲治腐敗力度,處理一批腐敗大案”、“全國人大通過《反國家分裂法》”等。高中生對此類問題的關注程度,明顯高于初中生和小學生。中小學生對有關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事件能高度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感。
成功標志:社會貢獻為首選
在回答“一個人事業成功的主要標志是什么”時,中學生選擇比例最高的是“能為社會作貢獻”,其次為“高收入”和“獲得群眾的擁護”。中學生將“能為社會作貢獻”排在首位,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事業成功的標志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能將個人的成功與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
“你認為一個人取得成功主要靠什么?”初中生選擇排前三位的是:知識與能力、自我奮斗和機遇(運氣)。
人生價值語句中,中學生認同率較高的語句有:“沒有功名成就,人生仍然可以有價值”(初中78.9%、高中76.6%)。
【報告評價】中學生的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是積極健康的,與社會倡導的價值觀相符;大部分中學生對人生意義、目標有較正確的認識。但調查還發現部分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在道德的較高層次上,面對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顯現出一定的重個人利益的傾向。
針對中小學生價值傾向現狀,我們應尋求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策略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創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學業壓力大不大?
小學生:2/3參加興趣班
大部分小學生喜歡學校生活。選擇“喜歡”的比例高達90.3%。大部分小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作業,并能夠獨立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當“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有40.0%的小學生表示會“動腦筋,自己解決”,有58.7%的學生表示“實在解不出請教別人”,只有1.3%的學生會“放棄努力”。
近2/3小學生課余時間參加各類興趣班。“參加1個班”的有37.7%,“參加2個班”的有17.6%,“參加3個班或以上”的為9.0%。
小學生課外閱讀狀況較好。調查發現,小學生本學期閱讀的課外書在“3—4本”的有26.1%,“6本以上”有39.5%。
初中生:大部分睡眠不足
大部分初中生睡眠時間不足、娛樂休閑時間偏少、參加學科補習活動。
能達到8小時以上睡眠時間的占38.0%。初中生放學后“沒有娛樂休閑時間”的占12.6%。雙休日初中生參加各類活動的
達78.1%,其中學科類補習(包括家教)的占52.7%,參加休閑娛樂類的占33.6%,藝術類的占11.1%。
初中學校師生關系較好。56.8%的學生對大多數教師教學狀況滿意。大多數教師能基本勝任教學任務,比較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高中生:7成對成績不滿意
高中生睡眠時間偏少;參加課外補習班的人數多;超過半數的高中生要完成家長布置的作業。
每天睡眠時間在“4—6小時”的學生比例為11.7%,在“6—8小時”的為77.9%。高中生課余補課是比較普遍的現象。54.3%的高一學生和67.7%的高二學生參加了課余補課。
92.3%的高中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壓力“來自升學”,“來自父母”,“來自班級競爭”等。
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感到“很滿意”的高中生占2.0%,“較滿意”的占41.6%,“不滿意”的占51.0%,“很不滿意”的占5.4%。學生對自己學業成績“很滿意”的比例為1.6%,“較滿意”為27.9%,“不滿意”為59.0%,“很不滿意”為11.5%。
【報告評價】“減負”在小學生群體得到明顯體現。但初中生、高中生學業負擔依然偏重。從他們的睡眠和娛樂休閑時間偏少,對自己的成績感到“不滿意”的比例高,就可以看出他們所承受的學業壓力。
學生學業負擔偏重,學習壓力大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妥善地解決,則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減負是一項“綜合工程”。家庭、學校和社會方方面面應該齊心協力予以解決。社會要拓寬學生的升學、就業途徑,為學生創造多渠道的成才機會。
心目中父母可以打幾分?
小學:情緒變化家長缺少關注
小學生家長在回答“您是否經常和孩子一起玩耍(包括體育活動、外出游玩)”時,表示“經常”與孩子一起玩耍的為23.1%、“較少”的為51.6%、“偶爾”的為22.1%、“從來沒有”的為3.2%。
小學生在回答“你認為父母最關心你哪方面”時,各選項比例依次為:學習成績、身體狀況、品行習慣、內心想法、興趣特長、和同學交往、情緒變化。大部分小學生認為家長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學習成績,其比例遠高于“內心想法”、“興趣特長”、“情緒變化”。
“平時回到家你會有一種怎樣的感覺?”選擇“讓我感到快樂”的占73.6%,“讓我感到孤獨”的占12.7%,“讓我感到煩惱”的占7.6%,“讓我感到討厭”的占2.0%。
小學生心里話最愿意和誰講?選擇為母親的占33.0%,同伴20.0%,寫日記15.8%,對誰都不講12.5%,父親10.7%,教師2.4%。
初中:6成父母榜樣作用不夠
近六成初中生認為自己成長受父母影響最大,但父母的榜樣作用不夠。
59.8%的初中生認為自己成長受父母影響最大,其中,受“母親”影響占34.2%,“父親”為25.6%。其它依次為:同伴、教師、明星、文學作品人物、科學家、英雄模范等。
初中生認為自己的公德水平比父母“高”的有38.9%、“一樣”的有24.6%、“低”的有18.1%。說明部分初中生的父母在社會公德行為方面還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高中:心里有話與同伴說
對家長的調查顯示:孩子“經常’與自己交流內心想法的家長占24.1%,“有時”和“偶爾”與自己交流的分別占38.1%、31.7%,孩子“從不”和自己交流內心想法的家長占6.1%。
高中生最愿意將心里話和誰講?依次為:同伴占43.2%、母親17.8%、寫日記7.8%、父親6.3%、網友3.0%。
【報告評價】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學習場所,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數據表明大部分小學生回家感到快樂,這對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但是還有二成多的小學生在家感到孤獨、煩惱或討厭,需要引起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關注。
親子關系的發展是孩子情感、社會交往等發展的基礎,經常與孩子在一起,有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多數學生的成長受父母影響最大,如果父母教育觀念有偏差,就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有點零用錢怎么花?
小學生零用錢并不多,每月零用錢數額比例最高的為10元以下,占33.2%。初中生大部分月零用錢在100元以下,10至50元這一檔次占39.1%,51至100元的為21.0%。高中生差異則比較大,數量最多的學生月零用錢在51至100元,占27.8%;其次為101至200元,占23.6%;200元以上則為20.2%。
中小學生零用錢主要用于儲蓄,買書及輔導材料,買零食,其它選項比例均較低。
【報告評價】高中生和初中生在選擇購物首選因素時,都依次為“實用”、“價格”、“美觀”、“流行”、“名牌”。同期對家長調查發現,家長在購物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排列次序與學生完全一致。學生比較理性和實際的消費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