惋惜:好教師自殺
據了解,服毒自殺的女教師叫張小艷,今年34歲,是鹽城市建湖縣上岡鎮人,與丈夫同在建湖縣上岡中學教書。記者接到消息后于前天下午5點30分左右趕到建湖縣上岡中學。校園內平靜如常,詢問多名學生均稱不知情。只有一位正在球場邊打籃球的學生表示他聽說過,但具體情況不清楚。隨后記者來到該校的校長辦公室,想了解相關情況,但辦公室卻沒有人。好不容易在一個沒有門牌的辦公室里見到了一名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死者張老師是教高二年級英語的,她的自殺與學校沒有關系,由于她的身體本就不太好,于5月份就一直在家里休息,“昨天是星期日,所以張老師自殺的事目前知道的人還不是很多,具體情況我也不太清楚。”
這位工作人員說,對于張老師的死,他感到很驚訝,也很惋惜。在學校里,張老師是公認的好人,不論是在與同事關系上,還是與學生的師生關系上。“這樣的一個好人就這樣走了,真是可惜了。”當記者問及,張老師患有抑郁癥是不是因為上岡中學是重點中學,所承擔的壓力太大了有關系時,他表示,這個不好說,也不能做什么判斷。
難救:農藥喝太多
下午6點10分左右記者來到了建湖縣第二人民醫院,曾負責張老師搶救工作的梁護士告訴記者,張老師是在5月21日下午4點多鐘被人用三輪車送到醫院來的,當時來醫院的時候心跳與呼吸就已經沒有了。來到醫院后,醫院立即組織了幾個主任過來為張老師進行搶救,先進行了洗胃,并作胸外按壓、清理呼吸道同時還進行了人工呼吸,然后作氣管插管,幫助她上了呼吸道管。在經過搶救后,張老師又恢復了心跳,但是人還一直處于抽搐與深度的昏迷狀態。在第二天中午12點的時候,張老師的病情突然惡化,喉頭出現了嚴重水腫,插管已經難以插入了,同時胃里面也不停的出現了反流黏液現象。在醫院對她進行緊急搶救1個多小時后,最終還是無力回天。
梁護士旁邊的一個同事告訴記者:“這個老師用來自殺的是含有巨毒有機磷的農藥甲氨磷,藥水喝了將近有一瓶之多,送來有點遲了,早點送過來還有可能救活。”
猜測:死于抑郁癥
記者在采訪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張老師是一個好人。在該校的校園路上,一名同學告訴記者,她是張老師所原教的高二(17)班的一個學生,她說張老師教17班與20班的英語,在事發前,知道張老師的身體一直不好,但是沒有想到會嚴重到自殺,作為她的學生感到很是悲痛,在同學們的眼里張老師就如同自己的母親一般……,說著該同學的眼眶已經濕潤了。而一位路過的中年教師表示,對此事他不好說什么,但張老師確實是個好人。
據了解,張老師生前人緣很好,同時人也長的漂亮,而她的丈夫也是這個學校的數學教師,他們還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女兒,家庭關系是一直很好,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張老師走上絕路的呢?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介紹,張老師主要是因為患有抑郁癥才自殺的,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張老師因為抑郁癥一直是處于嚴重的失眠狀態,此后可能因為這個抑郁癥導致張老師的心理障礙,有時候很沉悶,有時候又很暴躁,學校領導考慮張老師的身體狀況給她回家休假,原本是想讓她多放松心情,從抑郁癥這個陰影中走出來,可是誰想到她會走上絕路。同時,這位老師還透露,曾經在這件事發生的十幾天前,張老師就自殺過一次,但是因為家人發現的及時,最終搶救過來。
隱憂:教師都喊累
一位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工作壓力過大或者社會期望值過高都是引發心理問題的導火索,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也使教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些心理比較脆弱的教師常常因壓力過度而導致心理危機。
據他稱,家長和學校將過多希望寄托在教師身上,而一些年輕教師因為教學經驗少、閱歷淺,會時刻擔心自己的能力,像畢業班的教師則心理壓力更大。而一些教師的心理壓力也和學生畢業后對自己態度變化有關,有一位教初中的教師曾說過,現在的學生不再懼怕老師,辱罵甚至毆打老師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令他感到很是郁悶,同時畢業前家長和學生都對老師很尊敬,可往往畢業后就不理老師了,心理上也是感到挺失落的。
記者了解到,在前幾年鹽城市一名30多歲的男教師因解答不出學生的提問,竟然自殺身亡。就目前有調查資料顯示,教師群體中大約有20%以上的教師因為職業因素正承受著多種疾病帶來的痛苦,以及各種隱形心理障礙;另外,還有近七成的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師“亞健康”人群中,有約1/3處于重度亞健康,即疾病的邊緣狀態。但其中近一半的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后果的嚴重性,許多教師因此在“亞健康”的沼澤里越陷越深,最后失去健康乃至英年早逝——講臺,成了他們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呼吁:給教師減負
“在給學生們減負的同時,有誰能給我們的園丁減負呢?”鹽城市工學院社會科學部徐報喜主任說,在人們心目中,教師就像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太多的頌揚,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教師職業的崇敬;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之中給教師群體施加了巨大的壓力。由于社會日趨功利性,師生關系日漸淡薄,教師既要加倍用心于教學,又要處理好師生關系,但獲得的心理報償卻日見減少。加之如今的父母們愛子心切,孩子在學校發生一些事情,教師們常常首當其沖,遭到家長們的問罪;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也要首先歸罪于教師。于是家長對教師的不良態度,也成了教師每天都必須面對并加以解決的難題。
“這種壓力長期累積下來,就容易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其中最典型的一種表現就是心理枯竭。”徐主任認為,心理枯竭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 職業病,而教師正是這種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之一。對教師個人來說,心理枯竭會使他們經常體驗到疲勞、煩躁、易怒、過敏、緊張、抑郁、多疑等消極情緒,甚至導致虐待孩子、失眠、酗酒、藥物依賴和自殺,進而帶來婚姻和家庭的問題。心理枯竭所伴隨的成就感降低,還會使他們斗志消沉,不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進步,延誤自身的發展。
徐主任建言,“應該給教師一個寬松的工作空間”,作為教育管理者的學校,要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營造有利于教師心理健康的內在環境;推行人性化管理,疏通溝通渠道,為教師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持,解決后顧之憂;建立起公正平等的評價體制,盡可能地為教師提供再教育和發展機會等。
此外,校領導應采取支持和鼓勵參與的管理風格,主動關心普通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生活起居情況,有困難及時解決,有需要及時提供幫助。因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光是教師個人的問題,有必要呼吁全社會重視起來,多給教師一些實際的鼓勵和待遇,少給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多給教師一些體諒和寬容,少給一些指責和批評;多給教師一些理解和尊重,少給一些不公和壓力。(本報見習記者吳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