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兒童文學面對的是未成年人,因此其審美意義和文化價值非同尋常。西北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譚旭東新著《重繪中國兒童文學地圖》,是一部視野開闊、視角新穎的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著作。作者緊緊圍繞著兒童文學新創作、新理論建設的方向,用生動活潑而不乏理性的文字描繪了中國兒童文學的一幅新地圖——這是一幅帶有總體性特征的地圖,一幅包含了多元態勢的地圖,一幅散發著新鮮生命氣息的地圖,一幅與當代兒童內心、當代文化、當代文學緊密相連的地圖。
對兒童文學詩學的新思考是這部書的特色。兒童文學是一個弱勢學科,兒童文學界一直對此耿耿于懷,這不能僅僅歸咎于社會對兒童文學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還與兒童文學作為獨立藝術形態發生較晚有關,也就是說,兒童文學在中國一直沒有自己成熟的理論思維,也沒有建立起獨立的詩學。如果考察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發生,不難發現兒童文學作為一種現代性形式是與中國文學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它的出現得益于近現代報刊對西方兒童文學的傳播,也與現代思想啟蒙運動和文學革命對人的發現和對兒童本位的文學的呼喚有關。但現代兒童文學畢竟只是現代文學的一個很小很小的部分,姑且不說與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被譯介相比,西方兒童文學的引入也是非常少的,就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理論而言,則幾乎是非常單薄的。周作人的《兒童文學小論》應該是現代文學中最有分量的兒童文學理論文字了,但如果閱讀了兒童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的著作,我們會發現周作人的“兒童本位論”和以少兒讀者不同年齡的心理差異而進行的“層次劃分”其實并沒有對兒童文學進行本體特色的呈現,因為“兒童本位論”無法對兒童教育與兒童文學進行區分。在《重繪中國兒童文學地圖》里,譚旭東則超越了“兒童本位論”,對兒童文學所包含的兒童精神哲學、愛的哲學、夢想的詩學進行了論析,而且對兒童文學的類型化、兒童文學能否以讀者喜好為標準等問題進行了嚴密有力的論述,還對兒童文學理論批評的重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對電子媒介時代兒童文學對兒童心靈的發展、對童年生態的優化、對兒童教育的支援與對兒童母語意識的培養等文化價值進行了重估,還從童話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童話的意義,論述了童詩的美學價值。而這些正是當前兒童文學理論批評所需要突破的,對社會讀者來說也急需的理論闡述,這本新書讓人們看到了兒童文學所支撐的一片藍天。
作者沒有將自己囿于兒童文學圈子,而是將兒童文學置于整個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發展背景下來考察。書中無論是對轉型期兒童文學的整體審視,還是對兒童小說、童話、童詩、少兒科幻和兒童散文等創作的個案觀察和宏觀論述,以及對新世紀少兒出版的現象研究,都可以看到一幅歷時性和共時性并存的兒童文學生動景象。作者感受到了社會經濟、文化和信息方式等的變革給兒童文學帶來的種種問題和挑戰,敏銳地提出了一些深層次的美學問題。其學術姿態是對話式的、學術思想是建設性的。作者也沒有有意地拔高兒童文學,而是從大量的資料和文本出發來展現當代兒童文學,特別是新時期兒童文學所取得的多方面藝術成就,這些都是本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