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武漢市教育局決定,從9月新生入學開始,將在漢陽、武昌、青山和洪山4個中心城區的10所中小學,對農民工子女試行單獨編班。武漢教育局有關人士表示,此舉意在因材施教。(5月24日《湖北日報》)
有的人一看到武漢市教育局的決定,可能一下子就聯想到“歧視”這個詞,但我認為,這一做法真的與歧視無關,真的是“因材施教”,有利于農民工子女的成長。
首先,對農民工子女單獨編班符合教育實際。
單獨編班絕不意味著農民工子女智力低,而是客觀實際決定的。一來許多農民工子女入學前沒上過幼兒園,而我們目前的教育,是從幼兒園即開始的,孩子在幼兒園時即學了很多書本上的知識,不上幼兒園,直接入小學,孩子在起跑時就落了一截;二來相對于城市居民家庭,農民工家庭的教育環境總體上較差,雖說現在許多城市居民家庭讓孩子學這學那,應試教育色彩濃厚,可它畢竟使得孩子與農民工子女相比,知識面寬了。這樣,將二者從一年級時編在一個班里,學生之間的差距是明顯的,農民工子女學習上的壓力會很大。
其次,單獨編班有利于農民工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
盡管學校和家長都對孩子們堅持艱苦奮斗教育,可由于生活條件的普遍提高,現在小學生們的物質生活也水漲船高,互相攀比也普遍存在。農民工子女的物質生活條件與城市居民的孩子有較大的差距。將農民工子女編入以城市居民孩子為主的班里,城市居民孩子的“高消費”會對農民工子女形成巨大的誘惑和壓力。這極容易讓農民工子女在心理上從小產生嚴重的自卑,這種自卑甚至可以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扭曲變形。
再次,單獨編班更利于農民工子女學習進步。
一方面,單獨編班減輕了農民工子女的環境壓力,孩子可以在無拘無束中生活,在無憂無慮中學習;另一方面,老師通過有針對性地教育,讓農民工子女扎實地打好學習基礎,練好基本功。這樣,農民工子女才能學習進步,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成材。
當然,武漢市的做法還只是一個嘗試,到底效果如何還需實踐檢驗,對此應當多予理解和寬容。
作者:張鐵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