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 廖保平
2006年5月29日《中國青年報》在《 他們是當下中國最容易受傷害的人》 的報道中說, 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去年遭遇一場特大洪災, 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個是“留守兒童”,57%的留守中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我不知道“留守兒童”是誰發明的詞語,也不知道最早從什么時候出現,總之,這些年這個詞語頻頻出現,也頻頻地刺痛我的眼睛。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外出務工農民近 1.2億,農村留守兒童達到2200多萬,這兩千多萬的留守兒童牽涉成千上成的家庭,這兩千多萬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是一個大問題,他們雖然隅居在農村,看似與我們毫不相干,可是誰又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和對將來社會的影響呢?
在我看來,留守兒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孤兒,他們的臉上寫著這一個時代的某些密碼,他們的成長與中國息息相關。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松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走出了農村,甚至農業,到城市里打拼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里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市里,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地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地離開城市,特別是對于那些在農村田無一分,土無一畝的人來說,他們回鄉的路是那么的遙遠和艱難,回去還不如呆在城市里。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身教, 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幫助。 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忽的身影,是可望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些時代的孤兒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 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 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 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據調查,歷年刑事犯罪中,有近 20%的青少年為這類孩子。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很難想象他們長大成人以會是什么樣子,會不會被時代和社會所拋棄,會不會反作用于社會。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絕非一朝一夕的事,留守兒童無疑成了這一進程的巨大付出者。
可是,他們是無辜的,他們不應該成為時代進步的犧牲品。孩子是未來,孩子是希望,中國不能無視這兩千多成孩子的存在。他們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 魯迅曾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現在是該“救救留守兒童”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