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1日 紅網
“六一”國際兒童節又到來了,自從我國政府1949年12月23日作出決定,規定6月1日為新中國的兒童節,我們已迎來了57個兒童節。顧名思義,兒童節是給兒童量身定做的節日,但在成人主宰的世界,兒童是孱弱的,他們過兒童節的質量取決于成人的態度。與其說是兒童過兒童節,不如說成人該如何過兒童節。
讓我們先來追溯兒童節的由來。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并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保障兒童權利是設置兒童節的初衷,這一要義在今天毫不過時。使兒童免于恐懼、免于侵犯、免于危險,這是今天的成人必須謹慎面對的命題。當意外傷害像幽靈一樣盤桓,當孌童事件層出不窮,當問題童裝、危險玩具和殺人果凍大行其道,當留守兒童以決絕的方式跌入犯罪的深淵,當輟學兒童“我要讀書”的呼喊劃破蒼穹……我們這些成人是羞赧還是恥辱?近年來,聯合國多次召開兒童問題特別會議,如何實現《巴黎共識》提出的兒童發展的八項區域目標,這考驗著政府的誠信,也拷問著我們成人。
兒童是什么?赫拉克利特說:“時間是個玩跳棋的兒童,王權執掌在兒童手中。”然而,在許多時候,兒童是家長的私物,家長非打即罵,或者敬若皇帝,“我的孩子我做主”!試問,有多少孩子成了家長博取功名的工具?又有多少家長把孩子當作可供驅使的玩物?無論是虐還是寵,都沒有把孩子當作平等對話的主體。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兒童是獨立而完整的生命,作為有尊嚴的主體而存在,這是共識。奉勸為人父母者,再也不能狹隘地認為孩子只是自己的私物。當年,魯迅先生不正是竭力反對粗暴壓服和嬌生慣養兒童嗎?
曾幾何時,“從娃娃抓起”成了風行時代的標語,于是我們看到稚氣未脫的孩童在琴聲中昏昏欲睡、在舞蹈中東倒西歪、在書法揮灑中力不從心,我們看到400個耳光打出了鋼琴大賽冠軍的新聞,我們也看到了身材羸弱的幼童在淚水中練習體操的畫面……可以說,這些的“從娃娃抓起”都是從技術層面出發,又有多少成人能夠拋開技術的考量,培養兒童的自立、自主意識和民主觀念呢?一個心智健全的兒童比一個單純的“技術動物”不知要強多少倍?一個從小就被現代文明理念潛移默化的兒童,日后成人必是國家之福。思想啟蒙要從娃娃抓起,這是對我們成人的又一課題。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說道:“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亮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反觀當下,許多成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拉開黑暗的閘門,把兒童放到黑暗的地方。家長是孩子的老師,成人是兒童的表率,社會是兒童的學堂,但是,那么多家長是道德的虧欠者,那么多成人是制造假惡丑的濫觴,這個社會又有許多藏污納垢之處,道德源頭已被污染,天真無邪的兒童又怎能啜飲潔水?難怪有人痛言:5+2=0(即學校五天的正面教育不及社會兩天的不良習氣的熏染)!因此,為了還一個兒童的純潔年代,我們成人是否該捫心自問?
沒有童年的兒童節是遺憾的,沒有未來的兒童節是可悲的。如何讓“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不僅僅是振奮人心的表態,如何讓兒童在真善美的天空中長大成人,這需要每一個有良知的和有責任感的成人給出答案。兒童節,是成人最嚴峻的考卷,但這一考卷不僅僅存在兒童節。
作者: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