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4日 新京報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當前青少年教育中流毒最廣、危害極大的奇談怪論,可以視為是無稽之談。
據央視報道,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面對做不完的作業,發出了懷念幼兒園的感慨。小小少年已知愁滋味而開始懷舊,足令大人心酸。但我也知道,在許多幼兒園,兒童們已不堪重負,被他們的父母拴在“早期教育”的戰車上,學習十八般武藝,而且收費十分昂貴。更有甚者,將開發的主意打在了母親的肚皮上,名曰“胎教”,也開始大把收錢。把望子成龍心切的獨生子女家長“誆”進來,有一個十分響亮而義正詞嚴的理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認為,這正是當前青少年教育中流毒最廣、危害極大的奇談怪論,可以視為是無稽之談。我們都知道,起跑線上的爭分奪秒,只有對100米、200米的短跑才有意義;而人生則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其教育的成效、成才或成功與否的評價在二三十年后,根本就不是一場速戰速決,比起跑、比爆發力的競賽。將教育喻為一場短跑,是一種根本性的誤導,基本是商家的經營之道。對馬拉松運動而言,起跑線上的競爭就沒有什么重要性了,連前半程的成績也不太重要。它比試的是運動員持久的體力、耐力,整體的協調、配合、掌控能力,把握現場、隨機應變、危機處理的智慧和悟性,等等。那些急于求成、一馬當先的領跑者,不可能是最后的優勝者;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具有整體戰略和具體策略、沉穩大器的運動員,才能通往勝利的終點。
人生正如馬拉松,最初的幾步沒有那么重要,已經被大量的研究和事實所證明。我們不妨檢查自己的教育經驗,成年后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的,究竟是不是小學、初中時班里的那幾個學習尖子?《文匯報》報道,上海南洋模范中學曾分析過畢業自該校的23位院士的學習檔案,發現他們高三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名列年級前10名之內的僅有5人;從分數段看,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間40%的有2人,而居于后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學,他們中的大多數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
至于歷史上的那些偉大人物,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均屬少年愚鈍,大器晚成;魯迅、胡適、郭沫若等,成才之路坎坷,在漫長的探索中逐漸確定自己的路向。魯迅1905年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春季升級考試的“成績報告單”:解剖59.3分、組織72.7分、生理63.3分、倫理83分、德文60分、化學60分、物理60分,平均分數65.5分。這并沒有妨礙他成為偉大的作家。
顯然,這并不是說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不重要,只是說青少年時代的學習成績沒有那么重要;而且說明人的成長、成才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我們對人的認識遠遠不如對物質世界、自然規律的了解。西方教育的主流,源自自然主義、人文主義的傳統,認為兒童作為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是一個特定的生長階段,有獨立于成人世界的獨特功能和使命。兒童不是小大人,也不應是家長為實現自己的功利目標的工具。發現兒童,尊重兒童,把兒童當作兒童來看待,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基本準則。它被表述為這樣的幼兒教育理念:游戲是兒童的天職。因而,西方國家往往以法律的方式嚴禁在幼兒園進行知識教育。
這不僅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兒童的身體健康、心智發展和社會化遠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也是基于兒童的認知規律。一個孩子5歲時難以掌握的運算,7歲時易如反掌。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超越他的年齡,提前去做他難以實現的事呢?這正是當下的應試教育不斷下放學科教學的難度、以及開展有“數學雜技”之稱的“奧數”最令人發指之處。看到那些家長為望子成龍的夢魘所驅趕、以犧牲睡眠和健康為代價、不得不從事各種高難度的學習的孩子,我經常會想起馬戲團里的小熊和山羊,他們本應在草地上無憂無慮地嬉戲玩耍,卻被迫戰戰兢兢地鉆鐵圈、走鋼絲!
如果說最有可能在精神上“早夭”、輸在“起跑線”上,也許正是這種幼年嚴重透支、被應試教育所壓倒的孩子。
還要說到“早出人才”的理念。全世界通行的6-3-3學制的合理性,16歲才能進入勞動力市場、18歲成人這樣的規定,與接受知識的速度和程度無關,主要是基于青少年身體發育和心理成長的邏輯。15歲完成高中課程并不等于15歲已經成人。而且,無論對社會還是對當事人,15歲上大學還是18歲上大學,有那么重要嗎?
我們對少年班成就的介紹,無非是他們比別人早幾年拿到博士學位或當上教授,這可以說明他很聰明,也可以節約幾年的教育開支,此外究竟有什么實際意義和價值?與同齡人相比,他們犧牲和失去的東西倒是非常具體的。我們經常抱怨使用現代科技縮短了動植物的生長期,致使瓜果不香、魚肉無味;那么,我們對人的培養,是否有同樣的迷誤?
當然,時下家長的集體恐慌,大多并非來自對成才或成功的追求,而是小升初或中考的現實壓力,他們忍痛犧牲孩子的健康和快樂參與考證熱和擇校熱,是被逼無奈。其實,義務教育均衡化、取消重點學校制度、禁止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的精神已經明確,關鍵是地方政府要敢于作為。例如,應當明令禁止少年兒童參加成人的英語等級考試,對這樣嚴重損害青少年成長、嚴重擾亂基礎教育秩序的不合理現狀,還要放任到何時?
作者楊東平 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