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28日新民晚報 | ||
![]() ![]() 高考前夕 高考在即,孩子的心理承受的負擔本來就已很重,父母忙著測字算命,不知是為孩子著想呢,還是為自己尋求安慰?指望高考以改變人生命運,那是上個世紀的事了,大人們還是多給孩子們營造輕松的氛圍,讓迷信遠離高考。 相關評論:面對高考成績要有一種理性的心態
在同一天的新安晚報上看到兩條這樣的消息:6月25日,肥東縣一名17歲高三考生因考場發揮不好,與自己平時成績落差太大,在大橋上投河自殺;27日,天長市一考生因自己預估分數與實際得分太懸殊,在家自縊身亡。(見6月27日《新安晚報》) 兩名風華正茂的青春少年,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從表象上看,是不理想的高考成績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值得追問的是,他們的壓力究竟從何而來,是誰帶給他們難以承受的心理折磨和精神痛苦?同時,不容回避的還有這樣一個問題:同樣是經歷過高考,一旦出現期望、目標與現實距離太大,為什么有的考生、家長能夠坦然面對,有的人卻無法接受,最終邁不過這個坎呢? 這里首先要涉及的是家庭教育環境問題。盡管這個話題已是老生常談,但事實證明,家庭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是無以替代,也是最為關鍵的。孩子的精神狀況及對待生活的態度,可以說絕大部分源于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孩子考試失利,對他們自己也是一記打擊,很難想象,在他們最需要幫助時,如果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安慰,又能去哪里得到溫暖? “望子成龍”,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愿望,但愿望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憧憬,“成龍成鳳”不是一廂情愿更不是可以強求的事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是不爭的事實。能不能冷靜、客觀、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高考成績,嚴格地說,是對家長持家能力、家庭責任心的考驗。孩子遭遇挫折時往往比較脆弱,家長的抱怨、責罵、恐嚇,都是無濟于事的情緒宣泄,不但改變不了既成事實,相反會導致不良后果。越是這個時候,家長越是要以長者、朋友的身份,與孩子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增加交流溝通,鼓勵他們振作精神,以樂觀豁達的心態、不畏艱難的勇氣去面對新的生活。畢竟,與學業相比,父母更希望擁有的是一個好兒子、好女兒,一個充滿溫暖與和諧的幸福家庭。 經歷一次高考,總會有人金榜題名,有人名落孫山,歷來如此。看到同學榜上有名,甚至平時不被看好的也都有超常發揮,很多考生會有“我該怎么辦”的煩惱。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兩字:“涼拌”!也就是說要“冷處理”,看淡結果。考試成績是多種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并不能證明一個人的優劣與否。對成績斤斤計較,并因此產生懊惱甚至悲觀絕望的情緒,這是缺乏自信和自尊的怯懦表現。現在遠不是“學而優則仕”、“一考定終身”的時代,退一步講,就算在學業上比人家略遜一籌,也不一定在其他方面就差人一等。海闊天空,腳下的路有千萬條,看看自己的周圍,有多少人不是靠自身發奮拼搏而后事業有成?在一個多元的社會里,人的聰明才智有無限發展的空間,而不是非得苦熬寒窗才能有所作為。 高考只是人生一場特殊經歷,而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迎對種種坎坷和挑戰。面對這些無休止的“考試”,我們必須具備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做到自信、自尊、自強。有直面生活的勇氣,才能從生活中找回屬于自己的尊嚴。盡管我們無法改變考試結果,但可以把握的是我們對待考試的態度。如何面對高考成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場考試,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能交上合格的答卷。(作者:梅廣 來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