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商報】
近年來,瑞安市教育局局長葉耀國力推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同城待遇”政策,引發一系列新問題。“從2003年開始,外來借讀的孩子以每年4000人的速度遞增,現在已經超過3萬人。一些學校已經處于超負荷運轉,而前來就學的孩子仍然絡繹不絕。”葉耀國說。
(據6月5日《中國青年報》)
瑞安市教育局的《關于做好2003年瑞安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凡在瑞安市務工的所有外來農民工,只要持暫住證和夫妻雙方任何一方企業出具的證明,其子女即可無條件地在瑞安市公立學校就近入學,享受瑞安市民同城待遇,免除學費。
瑞安的改革讓萬千農民工高興,該市也付出了比較“沉重”的代價。2005年,瑞安市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達到空前的4.98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數的35%。一個“同城待遇”也把瑞安逼到了氣喘吁吁的地步。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多數城市對待外來人口的親近姿態還停留在口頭上的時候,瑞安的大步走讓人敬佩,同時瑞安的窘迫也更讓人憂心。一個大步走的城市遇到了難題,其示范作用勢必影響更多的城市,那么可以說瑞安“同城待遇”的生死應該看作一個試驗標本,標本大步走的姿勢被困,社會有理由憂心。
瑞安現在的處境是處于“孤島”之上,當絕大多數的城市沒有實行“同城待遇”的時候,外來人口的選擇只有這一個“孤島”,因此政策閘門打開,“逐水草而居”的洶涌的農民工子女就讓瑞安教育的大壩有些吃緊,瑞安的困境正是“孤島”的困境。
“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2003年教師節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北京市接受務工農民子弟學校時寫下了這句話。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兒童少年本應得到同等的尊重,應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權益。然而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特別是現在有學上,一個“孤島”確實顯得太孤獨了。
解決問題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孤島”不再是“孤島”。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出臺強硬的政策,讓“同城待遇”成為國家政策,讓所有的城市都敞開大門,讓所有的城市的學校都成為農民工認為的“水草豐美”的地方,讓星星之火燎原,才能真正化解“孤島”的困境。◎歐恩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