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孤兒院有個小女孩,被診斷患有心臟病,必須通過手術才可以康復。但是因為她身體不夠強壯,醫生建議先養好身體再手術,于是她被送到當地一個家庭生活。18個月后,女孩回到福利院看望大家,她這時候看起來健康活潑,還穿著漂亮的裙子為大家跳舞。在進行術前體檢時,令人驚奇的是,她的心臟非常健康,已經不需要手術了,在場的醫務人員都非常驚奇。 家庭的愛治愈了一顆病弱的心臟。
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幫助這個不幸的女孩的機構名為“英國關愛兒童組織”,主要負責為孤殘兒童尋找“家庭寄養”。
英國概念 中國運做
Robert Glover是一個有著二十多年兒童福利工作經驗的英國人。九十年代,他在英國看到了一些電視頻道播出的關于中國孤兒院的負面報道。當時,這些媒體的態度和報道角度讓他感到憤怒,因為這對實際狀況沒有任何幫助。而作為一個相關專業人員,這讓他有了新的想法,為什么不利用所具備的技能做一些起積極作用的工作呢?
1996年夏天,他只身到中國做調研。1998年,他將包括六個孩子在內的全家搬到了中國,正式成立了總部設在北京的慈善機構“關愛兒童組織(Care for Children)。該機構的宗旨是與中國政府合作,在中國建立家庭寄養機制,幫助中國孤殘兒童尋找到本國的寄養家庭。
1998年,“英國關愛兒童組織”和上海民政局合作,開展孤殘兒童家庭寄養試點項目。這是中國首次引進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模式。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英國關愛兒童組織”已經在中國十五個省份開辦了項目點。中國民政部于2003年正式提出:要使家庭寄養成為兒童福利事業社會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為什么要家庭寄養?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是“英國關愛兒童組織”的官方合作伙伴,據該協會孤殘兒童救助委員會副主任史國山介紹,49年以來,中國一共建了208所兒童福利院,目前據中國官方統計共有57萬孤兒,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而“從實踐來看,機構養育慢慢暴露出孤殘兒童成長中的弊端。”
將孤殘兒童寄養到那些愿意把他們當成自己孩子看待的家庭中,能讓孩子充分享受到普通家庭的溫暖。家庭的關心、愛護及溫暖的環境有利于兒童的成長發育,促使兒童形成對家庭的依戀,同時有助于他們形成自尊、自立的品格。此外,兒童與成人形成健康的家庭關系,以及兒童意識到他們自己是社區中的一員,所有這些因素將對孩子的發育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特色的家庭寄養
與西方的家庭寄養相比,中國的家庭寄養模式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孩子被寄養大多是由于受到虐待,但他們大部分與親生父母保持著聯系。而在中國,被寄養孩子絕大部分是因殘疾或性別原因被父母遺棄。因此”英國關愛兒童組織”在中國支持和鼓勵長期寄養,希望通過長期家庭寄養為他們尋求永久的家。
由于實行計劃生育的政策,中國大多數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一部分中國夫婦有著撫養另外一個小孩的愿望,比如有了一個兒子,還希望再有一個女兒的家庭。
根據所在地區的經濟情況,撫養孤殘兒童的家庭可以得到平均每月三百元的補貼,此外,該兒童的所有教育和醫療費用也完全由中國政府負擔。2001年,上海政府對每戶接受寄養兒童的家庭提供每月將近700元的補貼,至2002年該項目在上海結束工作時,上海有500多戶家庭在排隊等待接受寄養孤殘兒童。由此可見長期寄養在中國有著很大的潛力和空間。
中國目前有許多寄養家庭樂意正式收養那些寄養一段時間的孤殘兒童。如果不是由于經濟原因,大多數孩子都符合收養條件。中國青海西寧有個寄養媽媽,已經耐心照料了來自福利院的一個小女孩兩年了,能看出來,她們就象親生母女一樣親密。有一次,“英國關愛兒童組織”的市場部經理Thomas Abbott去探望他們時,問媽媽,“既然您這么愛她,為什么不收養她做女兒呢?”
媽媽回答時幾乎流下了眼淚:“每天早晨醒來,我都會這么想。但是她需要特別的醫療,而我們根本不能支付。或許以后,等她得到了治療和手術,我們再考慮。”
從寄送到收養
與西方普遍25-30%的“返回率(寄養兒童由于種種原因從接受寄養家庭收回)”相比,上海在項目結束時的“返回率”只有7%,Thomas Abbott介紹:“這是由于中國文化非常重視家庭,很多家庭還和祖父母在一起生活,老人也能幫助照顧孩子。另外,中國人的社區觀念較強,一個家庭接受了寄養的孩子,社區里的人們都會來提供各種幫助和支持。”
對于申請接受孤殘寄養兒童的中國父母,“英國關愛兒童組織”通常會進行嚴格地培訓和篩選。整個審核一般需要6到7個星期。與一般認為的相反,家庭的經濟狀況不是重要的審核標準之一。“英國關愛兒童組織”認為,是否有愛心才是最重要的標準。在目前接受寄養兒童的中國家庭中,比較常見的,是一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父母中有一方由于下崗或其它原因賦閑在家。
審核合格后,接受寄養的父母還要接受專門的培訓,以確保他們能夠有足夠的技能來照顧到孤殘兒童的特殊需要。正式開始寄養以后,“英國關愛兒童組織”會協調組織當地經過培訓的寄養項目點的員工對接受寄養家庭進行定期的家訪,作為監督。
澆灌生命 培訓先行
培訓,是“英國關愛兒童組織”的工作重心,而他們的具體工作和合作,也是通過培訓實施的。盡管寄養的基礎內容是提供家庭式的照料,但在照料這些有特殊生活經歷的兒童時,寄養家長必須得到專業性的指導與支持。
該織織目前在十五個項目點對當地福利院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希望他們將來有一天能夠獨立工作,而不必一直依賴國際社會的幫助。難以想象的是,整個“英國關愛兒童組織”,包括培訓人員在內,只有十個員工。
(轉載: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鄔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