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報業網--河南日報
河南報業網訊 目前在河南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十分普遍,外出務工者已占全省農村人口的69.35%,村莊里留下的基本是婦女、老人和兒童,號稱“386199”部隊。隨著聯合收割機的推廣使用,許多打工者從路費、工作等方面考慮,麥收季節選擇了不回家,而是寄錢回家“機”收。在一些山區,在收割機開不進田的地方,“留守女人”就顯得格外辛苦。
大多數鄉村“留守婦女”,上有老、下有小,撐起了中原農村的一片天空。但對她們而言,一些重體力勞動則是不能承受之重。多向她們提供一些諸如聯合收割機這樣的農村專業化服務,不僅可以為發展勞務經濟解除后顧之憂,同時也蘊含著許多商機,這恰是新農村建設中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本報記者近日深入鄉村、農家,對鄉村“留守婦女”進行了一次近距離掃描。
本期策劃 王亞明 杜時國 王俊本 統 籌 高李麗 張鮮明 馬正國
攝 影 王天定 郭宇 董亮 史長來 王錚
河南農業人口多,外出務工人員多。截至2005年底,全省農村人口6774萬,占總人口的69.35%。外出務工人員1557萬人,其中男性占60%多,達950萬人左右。而河南省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農村戶均人口為3.48人,家庭戶約為1800多萬個,也就是說,每兩個農村家庭便有一個男勞動力外出打工。
伴隨著大量男性勞動力的長期離鄉離土,河南農村“留守婦女”群體也逐漸形成。近些年來,婦女勞動力一直占全省農業勞動力總數的60%以上,她們里里外外一把手,擔負起了男人們外出務工后農村的各項生產生活責任。
河南省某部門不久前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留守婦女”的年齡分布為:25~30歲的占14%;31~45歲的占82%;46~55歲的占4%??梢姡常薄矗禋q是“留守婦女”較為集中的年齡段。這一年齡段的農村婦女體力充沛、心智成熟,上有日益年邁的老人需要贍養,下有正在成長的孩子需要撫養,經濟負擔大,家務勞動和田間勞作都很繁重。
如洛陽市宜陽縣蓮莊鄉馬回村一位郭姓“留守婦女”說:“我們豫西地理位置不好,山坡梯田較多,不便于使用農業機械,種地非常累;因水源不足,取水也很費勁。我一個人既要照管山坡上五畝棗樹,還要種好山坡下的幾畝莊稼,加上養豬和操持家務,忙起來通常晚上只能睡4個多小時,我真的是又苦又累,好多次禁不住一個人偷偷地落淚?!比绻羰貗D女所在的村莊,只有傳統農業生產,而沒有其他的副業和加工業的話,繁重的生產活動對她們來說是種巨大的壓力。
從文化程度上看,25~30歲的“留守婦女”中以高中或中專以上文化程度者居多,31~45歲的以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6~55歲的人中多為小學以下文化程度。一般來說,25~30歲年齡段的“留守婦女”文化水平較高,思想也較為活躍,在農村科技信息交流和致富技能培訓等活動中,她們更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調查顯示,“留守婦女”的丈夫外出打工時間最長的已經有20年之久,最短的只有一兩個月,其中,79%的打工時間在1~8年。從回家次數來看,86%的每年回家一兩次,只有少數回家次數比較多。最后,74%的留守婦女對丈夫外出后的狀況表示滿意,這說明盡管“留守婦女”們在生產和生活上面臨著較大困難,但在權衡利弊后,大多主動做出了理性選擇。
從調查中還可以看到,就家庭生活負擔來說,34%的“留守婦女”有一個孩子,50%的有兩個孩子,有三個孩子的占16%。同時,大多數“留守家庭”中孩子的爺爺奶奶均健在,但通常分開居住;其中,分別有30%和15%的留守婦女需要護理1位或2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另外55%不但沒有此負擔,而且老人還能幫孩子??梢?,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留守婦女”照料老人和孩子的負擔與過去相比已相對減輕。
留守婦女,出路何在?
也許20世紀80年代曾風靡一時的鄉鎮企業模式仍是途徑之一,在這一模式下,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就地轉移消化富余勞動力和農產品。安陽市滑縣白道口鎮民寨村,村辦小企業較多,如打火機廠、制藥廠、制蠟廠、腐竹廠等,“留守婦女”可以把原材料帶回家進行組裝或者在農閑時隨時上廠子上班,她們的非農收入在家庭中也占相當比重。
針對女性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符合女性生理特點的副業生產,如養殖、瓜果蔬菜種植等,大概也是個辦法。安陽市滑縣白道口鎮周村,一位孫姓“留守婦女”,一人圈養了200多頭豬,利用豬糞生成沼氣,用沼氣照明、做飯,改廚、改圈、改廁。用宜陽縣某鄉長的話說:為何村里瓜果大棚和蔬菜大棚都是“留守婦女”主持?一是她們能耐寂寞,守得住攤;二是她們寒冬酷暑受得了折騰;三是她們心靈手巧,更適合于干人工授粉和剪枝打頭這一類活。
總體來說,一方面,社會應當關注農村“留守婦女”的弱勢地位并推動其妥善解決;另一方面,不能過分夸大這個問題,并將她們當成新農村建設的“拉后腿者”。既要看到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上面臨的巨大困難,對她們提供盡可能的支持、扶助,更要看到經過多年獨當一面的生活磨礪的留守婦女們的可塑性和創造性,看到她們努力改善生存狀況的主體意識和堅強毅力,把她們視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依靠力量。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