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真如 發布時間: 2006-06-05 來源:光明網
昨天,20多名“芙蓉王”注冊志愿者來到長沙江背鎮,為該鎮肖橋完全小學的數百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義診、體檢等服務,拉開了全省“芙蓉王”注冊志愿者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的序幕。這些注冊志愿者由團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協會、省青金會、常德卷煙廠及省人民醫院醫療方面的專家、骨干組成。現場為兒童提供健康咨詢,解答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心理及情感問題。義診結束后,志愿者還以一個“芙蓉王”注冊志愿者幫扶一名留守兒童的方式,確定了“一幫一”結對幫扶對象。據悉,以后“芙蓉王”注冊志愿者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將不定期在全省范圍展開。(2006年5月31日《湖南日報》)
據統計,時下大約有1.2億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了改善家庭生活和后輩命運,背井離鄉進城務工或經商,,留下了近2000萬不超過十四周歲的孩子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遠親近鄰家生活,甚至讓他們自理生活獨守門戶。這些留守兒童成了農村社會一個獨特“風景”,一方面,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饑餓”;另一方面,由于監護人的素質參差不齊,不少留守兒童的性格產生了嚴重偏差。因此,如何關愛這個特殊群體,讓他們象其他正常兒童一樣健康成長,是我們整個社會不能不認真考慮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大自然賦予每個人質量大體相似的腦細胞,能不能發揮聰明才智,關鍵在于后天的塑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尤其重要。古人說的好:“養不教,父之過”。父母疼愛孩子是人之常情,家長給予孩子無私的關愛和照顧,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享受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已經變成一件奢侈的事,于是這些留守兒童就常常產生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專家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生活上對父母有依賴,在心理發育、性格培養等方面,也離不開父母的引導。那些由爺爺奶奶代管的孩子,由于代溝原因,爺爺奶奶的能力、觀念等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總是欠缺著什么,這些孩子不但生活沒有規律,有的還內心空虛,思維走向極端化。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湖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全省農村勞務輸出規模將不斷擴大。2002年湖南就有超過600萬農村家長帶著美麗的夢想外出打工創業,留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已逾100萬人。農村留守兒童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常言道:兒童的心靈是一塊可以隨意耕作的沃土,種下跳蚤,決不可收獲龍種;種下冷漠,決不可收獲美好;種下失望,決不可收獲希望。作為父母,當然不能因為自己的失誤或失職,給孩子的未來留下禍患和隱憂;作為社會,理應切實關注、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湖南各界有識之士紛紛加入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列,成為注冊志愿者,開展“一幫一”結對幫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困難和情感、心理問題。這無疑探索出了一條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社會幫助的有效途徑,可堪和諧社會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