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 06月 08日 ) |
教育局將在武漢市10所學校開展單獨編班試點
目前已有學校開始試行 這些天,湖北省武漢市教育局基教處處長王輝華覺得自己挺冤。起因是不久前武漢市教育局印發的一個通知:從今年9月開始,在武漢市10所學校的起始年級開展農民工子女就學單獨編班試點工作。
■教育局:這是外來務工農民的愿望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人認為,這無疑在城市孩子和農民工子弟間筑了一道隔離墻,是“赤裸裸的歧視”;甚至有人懷疑這是迫于城市學生家長的壓力而采取的行動。 “這不是基于市民的呼聲,而是基層反映上來的外來經商人員和外來務工農民的愿望。”王輝華向記者聲明。他認為,農民工子女在公辦學校上學,到底是單獨編班好,還是混合編班好,目前尚無定論,可以先進行試點。王輝華說,在實踐中,不少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公辦學校已經試行了單獨編班。 ■學校:單獨編班讓孩子感到自己受重視 武漢市德才中學從2004年開始接收農民工子女,并嘗試兩種編班模式:混合編班和單獨編班。陳長俊說,他和其他老師會跟孩子交談,觀察其性格特點。性格開朗、外向的孩子被編入混合班,性格內向、尚未適應城市生活的孩子則單獨編班。單獨編班,讓內向的孩子感覺自己受到學校的重視。然而,有的農民工子女到了混合班,因為滿口的方言,甚至不敢開口說話。 武漢市民張先生贊成單獨編班。張先生對于“城里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在一起,就能互相學習優點”的說法并不認同。“單獨編班才說明學校重視農民工子女,這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反對者:存在“事實歧視”問題 武漢市洪山區卓刀泉小學從2002年開始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目前除三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各有一個獨立編班,其余都為混合編班。 剛開始接收農民工子女時,“一些城市孩子的家長給我們的壓力很大”。有些城市孩子的家長嘀咕:接收農民工子女,把學校的檔次降低了,還會讓自己的孩子沾染上不好的習慣。有的家長悄無聲息地把孩子轉走了。目前,情況已經改善了很多。 卓刀泉小學校長魏澤武說,隨著農民工在城市的經濟狀況和穩定性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家長傾向混合編班,“融合始終是大趨勢”。但在現階段,應該允許探索不同的模式。 反對獨立編班的人擔心的是可能出現的“事實歧視”問題。江岸區一位校長稱,首先是農民工子女的自信心會受到打擊,不易融入集體生活中;其次,為農民工子女上課的老師也會有心理壓力,甚至遭到其他老師的歧視。 ■教育界人士:防止成為歧視農民工子女的“擋箭牌” 王輝華說:“我們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有教無類,所有的孩子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權利;二是因材施教。”試點學校的數量不多,而且本著自愿的原則,想進入混合編班的農民工子女并不存在障礙。 但也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搞試點必須慎重,且必須有更細致的配套政策支持,比如師資配備、課程設置等。否則,試點有可能一方面觸動社會的敏感神經,一方面成為部分學校名正言順地歧視農民工子女的“擋箭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