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12日 來源:新京報
多少年來,“德智體全面發展”,是為公眾所熟悉的教育常識,也可稱之為教育流行語;保障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更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門所認同、倡導和推行的基本教育方針。遺憾的是,這條常識性的教育方針,在近些年來的實際教學實踐中,被“自覺”和不自覺地異化,以致成為“大成問題”的問題。
2005年第五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北京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發育指標持續增長,但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正在持續下降。調查數據顯示:中學生血壓偏高的比例平均超過50%,其中高中生超過60%,高三學生血壓偏高比例超過66%;學生肥胖率比五年前增長了50%;北京市學生視力低下檢出率為51.9%,高三學生的視力問題人數超過80%。
按照北京市教委負責人的解釋:導致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學校安排課時普遍較長,使學生沒有時間參加體育活動。這僅是就事論事的末端解說。如果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學校要將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不斷擠占、甚至連正常的體育課都沒有開齊呢?回答是學生課程、作業量太重,沒有時間。調查顯示,50%的中小學校長承認不能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全市中小學生平均每天上課8節以上,超過國家規定課時50%,其中小學、初中、高中依次遞增,部分高中每天上課達12節。課余時間仍有教師占用課間、午休繼續補課,學生課余作業量過大,一些學校根本沒有開足上齊體育課。這樣,問題的指向不能不使我們追溯到應試教育的大背景。
早年,我們號召青年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強調“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以便使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這種教育思想,現在看來,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恰是今天教育體系所缺失的精髓思想。
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我國教育走上了一種規范有序、快速擴張的持續發展軌道,多少底層百姓、特別是貧苦農家子弟因高考而徹底改變人生命運,國家、社會也因此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優秀建設人才。但是,與此同時,高考也逐漸異化為一種全民參與的“應試”大博弈,我們的教育體系也因此獲得了一種巨大的“異己”力量;在這種力量驅使下,以促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素質教育,逐漸異化成一種越來越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甚至對學生健康造成傷害的應試教育,而素質教育反而成了一種需要極力提倡,但又無法真正、徹底實現的教育目標甚至教育理想。
近年來,學生身體素質指標呈下降趨勢,體質健康不利指標不斷上升,其實是應試教育異化、異常驅動的必然結果。在目前看來并沒有大的弱化跡象的應試教育大背景下,中小學教育評價的核心依然是單一的升學率指標,英語、語文、數學各科考試成績排名,成為學校老師和家長最看重的教學效果量標。只要各科考試成績好、升學率高,就一好皆好,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學校”、“好老師”和“好學生”;至于看書寫作業是否將學生變成近視、斜視,缺乏體育鍛煉是否使學生變得肥胖甚至高血壓……這些有關孩子健康成長的大問題,家長、老師似乎視而不見,漠然處之。
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不重視學生健康也是誤人子弟”,倒不如說“不重視學生健康就是誤人子弟”。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老師、家長和政府不能僅就事論事地去應對,而應該從更深的教育體制背景去找原因,想出能夠治本的“完全之策”。
□李寶元(北京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