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北京市教委向社會透露了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部分數據:中學生血壓偏高的比例平均超過50%,高中生超過60%;學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長了一倍;北京市學生視力低下檢出率平均為51.9%。(見6月11日《京華時報》)
血壓偏高、體重超標、視力衰退……這些本是老年病的特征,竟然纏附在我們小小少年郎身上,而且數量過半,令人無語!如果要給我們當下的中學生繪一張形象圖,那必然是:老氣橫秋的臉上架著一副近視鏡,胖乎乎的身子,彎著腰、低著頭馱著超重的書包……
梁啟超曾在他的名篇《少年中國說》中提到,年輕人如“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在年輕人與國家前途的關系上,任公說:“今天的責任,不在于他人,全在我們年輕人的肩上,年輕人聰明智慧,國家就聰明智慧;年輕人富有,國家就富有;年輕人強盛,國家就強盛……”可是,今天之中國少年“紅日初升”即有“日薄西山”之兆,焉能不叫人對前途憂心如焚?
近年媒體頻報,在中日韓三國小朋友的夏令營活動中,中國的孩子普遍存在著依賴性強、意志薄弱、身體素質極差等現象,令組織者、專家學者唏噓不已。
是誰謀害了和正在謀害我們孩子的健康?毫無疑問,是教育的失誤。中國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就業,孩子念書的全部目的就是讀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找份好工作。當所有的目光(教師、學校、家長、社會)都聚焦到事關孩子、教師、學校、家庭前途命運的高考上,各方就自覺不自覺形成一股孩子根本無法抗衡的合力,強迫孩子們每天里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除了考試還是考試,甚至恨不得一天掰成兩天用。游戲、娛樂、煅練、休息……這些孩子成長過程必需的“營養品”,在他們眼中,都成了浪費時間的一種表現。結果,我們的學校就像一架架殘酷的“絞肉機”,本來鮮花般的孩子,經過這臺“絞肉機”一番折磨,也非變成“殘花敗柳”不可。連外國人也用“殘酷”兩字來形容中國的高考。
孩子們為了未來,預支了自己的健康,他們將自己得到什么?父母將得到什么?國家又將得到什么?目睹今日之痛狀,那些堅持為現行教育體制說好話,為高考美言的人,都應該好好反省一下。
在芬蘭,學校實行“無差別教育”,不分重點與普通班,學生沒有作業(一周的課外作業僅為5小時,差不多是中國學生一個晚上的作業量),沒有考試、升學壓力,孩子盡情玩,但是芬蘭學生的成績依然出類拔萃,令許多國家拍案驚奇,“排隊”到芬蘭取經。
教育與經濟投入密不可分,芬蘭的成功經驗,或許還一時難以移植我國,但是他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彌足珍貴的教育理念,那主是:讓學生快樂學習、愉快成長,遠比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更幸福,無論對學生本人還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