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孩子是鐵打的,中國孩子是泥捏的
2006-07-13
文/曹瑞濤
西湖邊總有來自各處的游客,中國的,外國的,一概優哉游哉地逛去逛來。有時我也趁人少的時候到湖邊走走,一次正走得無聊,迎面過來一對外國夫婦,前面還跑著個帶路的,不過只有四、五歲的樣子,顯然是他們的孩子。這個孩子看上去就讓人覺得十分可愛,大眼睛眨巴眨巴的,不由得引得我也對他擠眉弄眼起來。這一下可闖了禍,小孩子光顧跟我對眼了,沒留神腳下一絆,啪一聲摔倒在地。我嚇了一跳,下意識歉疚地看著孩子的父母,沒想到這對夫婦只是對我笑笑,臉上的神情既和善又顯得十分驕傲,似乎在說:“這孩子是我們生的!”這會兒工夫,那孩子早自個兒爬了起來,徑直又向前跑去了。等他們走過,我長出了口氣,幸虧是老外,這要是咱們同胞,那父母親即便不說你什么,臉上的神色也會是充滿責備,“都是你把我的孩子撂倒的,真可惡!”我想他們心里一定會這么說。而那孩子多半也會趴在地上不起來,甚至還會哭上一嗓子,于是父母趕快奔上去,一邊扶,一邊安慰,關懷備至,直撩得那孩子哭個沒完沒了。
這件偶遇的小事勾起我的聯想,雖說中國孩子和外國孩子一樣都是肉長的,可是總讓人覺得這肉好像不是一樣的肉。外國孩子總體讓我們感覺很皮實,似乎肌纖維里加了幾條鋼筋,跌爬滾打,很少見他們受什么傷,更看不到他們哭個沒完的樣子。中國孩子,主要是中國城市里家庭環境還不錯的孩子們,就不那么皮實了,他們像是用泥捏出來的,被父母親火熱的愛那么一烤,就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瓷娃娃,白胖光凈,然而就是不結實,太脆,用勁一撞生怕碎了。
懷有這樣偏頗的想法自然不好,可生活中偏就生出許多案例來證實這讓人不舒服的念頭。事隔不久,系里組織春游,去一個很遠的山區,在城市里關久了,能再回到大自然,大家興致都很高,尤其是那些孩子們,歡天喜地的神氣,更讓外出的隊伍多添了幾分活力。系里有位剛從日本回來的老師,在扶桑呆了十幾年,夫人是日本人,“中日合資”生產出來的小孩子在那里養到五歲大,這次也被帶出來玩。一路走過,所有老師都發現兩點新鮮事:一是比起那些“純國產”的孩子來,這混血小孩明顯膽子大、精力旺盛,別的小孩爬了幾個山頭就累得靠到爸爸的背上,撲到媽媽的懷里,唯有這小子,依然是上蹦下跳,大呼小叫,沒有一絲累意,看架勢不把大人累倒是絕不罷休;另一點更讓其他作父母的驚奇,就是雖然山路崎嶇,這當爹的卻不太管自己的孩子。進山時要過一條河,輪渡只能再加一個孩子上去,于是父親就把孩子往船上一推,叫他先過去,在對岸碼頭上等著,很多老師都搖搖頭,雖說有同事們看著,但這一去一來孩子萬一丟了怎么辦?更以為甚的是,到最后登最高的一個峰頭時,老子已被小子折騰得沒了力氣,于是就托了個想上山的老師把這個沒玩夠的小家伙帶上去,自己則一邊休息去了。其他作父母的老師更擔心了,沒有自家大人在,孩子出點問題可怎么辦?
晚上,回到賓館,飯桌上孩子們湊在一起,“中日合資”坐在一個比他高出一個半頭的“國產”胖墩兒旁邊。這孩子家里一定是嬌生慣養,霸道得很,不一會兒就和“中日合資”打了起來。實力看似懸殊,大家都為“中日合資”捏了把汗,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接手不過兩招,“國產”胖墩抱著頭哇哇哭著跑到他爸爸那里,說什么也不敢再回去,而“中日合資”則拿著打贏的戰利品,一邊吃,一邊笑,開心得不得了。那天晚上,吃了敗仗的孩子一直跟在爸爸屁股后面,見了“中日合資”就躲,而他爸爸也安慰了他一晚上,生怕他幼小的心靈深處會留下什么不好的情結。至于“中日合資”的爸爸,沒事人一般,有人問起來,便很不經意地答道:“小孩子打鬧,沒事兒。”
據說和我們一衣帶水的那個島國上面,有些小學大冬天竟讓孩子們光著上身做早操,真是有點殘忍,不過這也讓人有些佩服起來,藏府倒還真硬,好像古代斯巴達人也是這樣訓練小孩子的。怪不得一個“中日合資”就把我們“國產”大塊頭打得落花流水,真不知道正宗“日本原裝”的是什么樣子,不過肯定也不是什么好捏的柿子吧。雖然我挺喜歡“中日合資”,但看著“純國產”孩子打了敗仗,還是有幾分遺憾,少不了抱怨幾句:“大的居然被小的打了。”一個同事接口說:“鹿比狼大,還不是一樣讓狼給吃了?”“可人又不是鹿!”我不覺爭了起來。那同事看我急了,笑著說道:“你看咱們這個養法,就是個狼,也得給養成了鹿。”這么一說,我也就沒話了。
薩克雷在《名利場》一開頭,就詳細記載了小學時的都賓與學校里的“大王”克甫之間的一場“惡戰”。這場“戰役”爆發前,都賓一直被同學們小看,大家為了嘲笑他,專門給他取了個侮辱性的外號,叫“無花果”。可都賓居然在這次“歷史性的戰役”里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于是學校里人人都尊重他,“無花果”竟也成了同學中間“最受歡迎和最體面的諢名之一”。(薩克雷《名利場》楊必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1版,第45-54頁。)這讓我想起另一位留日朋友講給我聽的一件真事,他的房東是中國人,剛到日本時小孩子在學校老挨打,家長開始很生氣,找老師、找家長,可人家并不當回事,認為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最多批評幾句就算了。為這事,孩子的媽媽整日里擔心、抱怨。孩子天天受欺負,讓人看不起,也沒朋友,一次書包干脆讓同學搶去不還給他。他哭哭啼啼地回家,當媽的看著自己孩子一副窩囊廢樣,終于發起火來,把門一關,狠了狠心,喊道:“去搶回來,搶不回來就別回家!”這孩子嚇傻了,蹲在門口哭,當媽的在門里面哭,但硬著心腸就是不開門。最后孩子只好硬著頭皮去搶書包,居然給搶了回來,還沒忘給帶頭欺負他的那小子賞上一記耳瓜。以后聽說這孩子在學校里混得很好,交了不少日本小朋友,他媽媽居然也開始說:“小孩子打打鬧鬧的,沒事兒。”
而我們中國城市里的孩子好像就不太一樣。在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小時前,我住的小區里一個女孩子下樓推車,發現自己的自行車被人放了氣,眼前正有個保安,于是火不打一處來,把保安叫過來就罵,這保安也莫名其妙,笨嘴拙舌地辨了幾句,我上去勸時,才發現這么點小事,表面上厲害得不得了這個女孩子竟已經哭得滿臉淚花,讓人好不同情,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她遇到什么事了呢。即使在大學里,這種事也常發生,現在的孩子一點委屈都不受,可略遇強硬點的力量,就氣得不得了,同時也怕得不得了。每次老師給新班級上課時,系里的秘書都會提醒道:某某在看心理醫生,對他/她說話一定要溫和。可就這樣,也有防不住的時候。一次一個學生實在不象話,老師課后說了她幾句,當然能說她,說明她沒在看心理醫生,于是就麻痹大意了。誰成想,這個學生眼圈一紅,立刻從眼前消失,找來找去,發現她居然在教學樓的樓頂上發呆。大家慌了神,好話歹說,終于把她大小姐請了下來。后來團里老師作她的思想工作,她卻一肚子委屈地說:“在家里,我爸爸媽媽從沒這樣說過我,他憑什么說我?”老師只好說社會不是她們家,再說老師說她也是為她好。這女生還是委屈不減,“他怎么可以用那種口氣對我說話,一點都不溫和!”事后,那老師說:“我這輩子再也不批評學生了,誰知道哪個真從樓上跳下來,那我也別活了!”
臺灣有個白手起家的大亨,說起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美德來,直言不諱地承認他自己之所以勤奮、勇敢,那是因為他小時候太窮,貧窮自然讓他能吃很多別人吃不了的苦,忍受很多讓他后怕的危險。我想他說的是大實話,看看那些從來都沒離過地的農民工,在建筑工地里爬上爬下,防護措施那么差,樓又那么高,居然也不恐高?這就是貧窮的力量呀,為了生活,再高也得上去!因此以前城里的孩子之所以皮實,那是大家都不富裕的原故,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但是隨著人們漸漸富了起來,優越的生活條件竟使新一代孩子在吃好睡好的同時,身體不再剛強,意志變得軟弱,受不得一點委曲,外透驕縱,內含膽怯。以后總有一天我們垂垂老矣,到那時,能放心地把各種大大小小的責任壓到他們肩上嗎?因此,在生活條件變好的今天,怎樣繼續通過家庭和學校教育,使這些孩子身上繼續保有勤勞、堅韌、剛毅的品性,這確需要認真地考慮考慮,尤其是家長和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們。
寫到這里,許多孩子正穿著旱冰鞋在小區里飛快地滑行,有的孩子才開始學,一不小心摔個跟頭,我看了,心也跟著揪一下子,雖然自己還是單身,看來中國父母關心子女的本性早就有了。那孩子竟沒有哭,一手捂著摔痛的屁股,晃悠悠地爬起來,又接著向前滑去。這么看來我們中國孩子也不真是泥捏的,我心里不覺有些開心。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