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圓球身上掉了一塊,它變得不完美了,于是它想要找回一個完整的自己。它不停地四處滾動,去尋找丟失的碎片。因為殘缺,它滾動得非常慢,可以聞到路途上芬芳的花香,可以和蟲子們聊天,可以在陽光下玩耍。但是小圓球一直沒有忘記自己追求的完美,于是它一直在尋找著……
終于它找到了。然而,作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圓,它滾動得太快了,它忽略了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它變得不再快樂,整天郁郁寡歡。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無缺,但這是不可能的,父母自己都不能做到完美,為什么要這樣要求孩子呢?父母應該正視孩子身上的缺點,或許孩子不夠完美,但是他能體會到快樂,為什么要掠奪孩子的快樂呢?何況他們的快樂本身就不多。
也許正是失去,才令我們珍惜。一個完美的人,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可憐的人,他永遠無法體會有所追求、有所希冀的感覺。
生命不是上帝用于捕捉錯誤的陷阱,而是一場球賽。最好的球隊也有丟分的記錄,最差的球隊也有輝煌的一天。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讓孩子得到的多于失去的。
學會接受缺陷,生命會變得更加精彩。如果我們能勇敢地去愛,去原諒,為別人的幸福慷慨地表達我們的欣慰,理智地珍惜環繞自己的愛,那么,我們就能得到別的生命不曾獲得的圓滿。
殘缺不一定就是壞事,可能正是因為殘缺,生活才變得更加有意義。與其讓孩子在痛苦的圓滿中生活,不如讓孩子在快樂的殘缺中生活。
告訴寶寶:或許你不完美,但是你懂得珍惜,你就是快樂的。
忘帶的作業
安娜去學校的時候忘了帶作業,而老師無數次地強調同學們要按時交作業。
安娜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把作業送到學校。媽媽說:“我不能去送,最好你自己回來拿。”安娜開始感到很失望,警告媽媽,學校的老師可能會說媽媽對孩子太不負責任。但是安娜的媽媽這時對自己所謂的責任并不感興趣,她所感興趣的是如何讓安娜從親身經歷中獲得責任感,學會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她告訴學校老師,希望安娜能夠自己回家拿作業。
安娜有點惱火,覺得媽媽一點也不通情達理,居然在危急關頭讓自己走回家拿作業,這樣準會耽誤課程,老師會生氣的。但媽媽不后退,堅持安娜自己回家取作業。媽媽把作業放在門口,然后,自己開始打掃房間,安娜回到家里想和媽媽吵一架,想使媽媽知道她很惱火,然后希望媽媽能開車送她回學校。不料媽媽根本就不理會她的挑釁,只是若無其事地說:“寶貝,我忙著呢,你現在先回學校,交上作業。我們以后再討論這件事情。”
放學后,媽媽知道安娜已經不在火頭上了,她耐心地聽安娜述說,她在同學
安娜慚愧地點了點頭。
教育哲理:親身經歷是父母家長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適當地給孩子們出點難題,讓他們出出丑,然后選擇時機就事論事,往往能夠啟發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并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