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農民致富經驗時,有許多事例給人以啟示,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搶先一步奔小康,關鍵是看準了市場,找對了門路,上對了項目。
山西某地一個姓張的農民,他在外出考察尋找致富項目時,在一座大城市里,看到城里人喜歡購買小雜糧,他立即想到本地雜糧品種多、品質高,而缺乏好看的外包裝的實際情況后,立即收購了一些綠豆、玉米、蕎麥等雜糧,加工成豆面、玉米面粉、玉米糝、蕎麥面,又到外地請人設計了包裝袋,上市后銷路不錯。隨后,他申請了商標,招收了工人,組建了公司,還開辟了自己的小雜糧種植基地,由年銷量幾萬元發展到數百萬元,他的雜糧產品也打入了大城市,他也由一個窮光蛋變成了腰纏萬貫的老板。
還有一位農民,在菜市場轉悠捕捉信息,推測大蔥市場將會走俏,于是他在旱地種植了7畝大蔥,獲得畝均2000元的好效益。而另一位農民,在市場調查時,發現芝麻這種作物稀缺,大多數農戶不愿種植,于是他種植8畝優種高產芝麻,收獲上市后,果然貨缺價高,畝均效益達到2300元。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要想獲得較好的效益,不能盲目隨大流,在選擇種、加、養項目時,一定要看市場,了解市場行情,掌握價格走勢,推測判斷其可行性。種菜,要看看城里人餐桌上需要什么,稀缺什么。養殖,也要看市場上哪種畜禽走俏。總之一句話,要圍繞市場、瞄準市場。
(山西省吉縣518號信箱 陳晉財 042200)
市場“檔案” 致富關鍵
據報載,四川省巴中市一些頭腦靈活、信息靈通的農民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農產品的價格信息和各地的市場行情,建立“市場檔案”,從中分析、預測農產品的需求趨勢,然后依此調整種植結構,鉆“冷門”,找“特色”,從而獲得了較多收益。讀了這則消息,筆者不但為這些農民朋友研究市場、開拓市場,爭取最大收益的做法叫好,而且從中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現在的農產品市場只是一種相對的低層次的買方市場,產品數量上的供大于求,是種植結構、產品種類、產品質量與銷售上的多種不合理現狀所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經濟要求農民朋友在學會怎樣“種”的同時,還要學會怎么“賣”。因此,建好“市場檔案”是幫助農民了解市場、適應市場,進而開拓市場,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么,怎樣幫助農民建好“市場檔案”呢?筆者認為,一是要把那些精明能干、有市場眼光的農民組織起來,開展培訓,幫助他們了解市場,認真研究市場發展規律,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網絡,提高他們分析、研究、預測市場的能力,進而帶動周圍的群眾提高搏擊市場的能力,搭建連通市場的橋梁。同時,大力發展能夠為農民更新設備、聯系資金、收集信息和銷售農產品、提供服務的農民協會組織,以及養殖、種植、加工等多種行業協會,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和大市場對接起來。二是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把主要精力用到捕捉信息、提供技術、開拓市場上來,做到一方面跑田頭,掌握農產品的開發進展、數量、質量等方面的情況;一方面跑市場,了解消費者對農產品種類、質量、包裝等方面的要求,幫助農民優化種植結構,找到農產品最佳的上市時間和銷售區域,從而形成產銷一致、供求平衡的良好局面。
建立“市場檔案”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農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也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積極引導。唯有如此,才能使農民群眾盡快走上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