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中國最美女記者”否認救人作秀(組圖)
2006-07-25

河南美女記者為救溺水者放棄報道引發爭議,對話本報認為生命比新聞重要

■對話動機

本月10日,河南鄭州黃河段一名13歲的女孩落水。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記者曹愛文趕到現場,在現場無人懂得急救知識的情況下,曹愛文放棄報道,對小女孩實施急救,但沒能挽回女孩生命,曹愛文為此流下眼淚。她放棄報道而救人的做法引發爭議。昨日中午,曹愛文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回憶事情經過并回應爭議。

■對話人物

曹愛文23歲,河南開封人,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記者,于去年從天津師范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畢業。半個月前,她因放棄采訪對一溺水女孩施救而成為爭議“明星”———有人質疑其救人行為屬作秀,有人認為她應堅守記者職責完成報道,但更多的人稱贊她為“中國最美麗的女記者”。

曹愛文通過胸部按壓、人工呼吸等急救手段沒能挽回女孩生命。

引起爭議的兩張照片:急救時,曹愛文的工作牌正對鏡頭(上圖),這張照片讓一些人質疑救人是在作秀。沒能把孩子救活,曹愛文哭了起來(下圖),這張照片感動了很多人。

圍觀者都不懂急救知識

新京報:回到救人的那天,你是什么時候知道女孩落水這個事情的?

曹愛文(以下簡稱曹):7月10日下午5點多,有觀眾給我們電視臺熱線打來電話,說在花園口黃河游覽區附近,有個小女孩落水。接到線索十幾分鐘,我、攝像和司機就趕到了現場。

新京報:當時現場是什么情況?

曹:當時消防人員、營救人員和村民都在進行打撈。

有上百人在圍觀,小孩還沒有救上來。一個小孩說,此前有兩撥小孩在河邊打鬧,有個女孩不慎踩空掉在河里。接著,我采訪了一個打撈的消防人員,問他們采取了什么方法救援。就在這個時候,小孩被救上來了。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有好新聞了———孩子被救上來了,就有了現場和畫面。

新京報:當時你還是一個記者的想法。

曹:是的。我第一時間就跑過去,只想著拍新聞,并沒想會去救人。跑到跟前時,看到很多人圍在一起,有人喊:“讓開,讓開!”還有人喊:“通風,通風!”這時候我才發現,120不在。當時頭都懵了,感覺特別無助,就趕快給120打電話,結果黃河區域這一塊信號不是太好,最開始沒有聯系上。

新京報:當時有人對小女孩施救嗎?

曹:當時有位村民給小女孩控水,把女孩子的兩條腿拎起來倒立著,脖子還硌在石沿上。開始我以為他們懂急救,結果一看,小女孩的脖子硌在那兒,就算是正常人也非常危險,何況是救人?我意識到,原來村民們不會急救。

新京報:圍觀的人都是什么心態?

曹:當時除了幾家媒體的記者外,大部分都是村民。

我想有人還是很熱心的,但是沒有人懂急救知識,當然也有冷漠的人。

新京報:你此前對急救知識了解多少?

曹:我父母都是醫生,我媽媽心臟不太好,爸爸不在家時必須靠我,所以我對一些急救知識必須了解,多少耳濡目染。但是溺水是頭一次碰到,我只是知道有一個呼吸按壓比。

新京報:呼吸按壓比是一個什么概念?

曹:就是吹一口氣,按心臟幾下。小孩和大人是不一樣的,這幾年也一直在更新數據,原來是15比2,現在變成30比2.后來我打通一個縣區的120,他們給我說是5比1(吹一口氣,按心臟5下)。事后我才知道,其實這個比例是雙人施救的比例。

事后,有網友說我姿勢不對,我也很自責,因為自己并沒有做到最好。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急救知識也有點匱乏?;蛟S如果我懂得多一點,可能小女孩生還希望會大一些。

救人時忘記了記者身份

新京報:看到村民用土方法控水,你怎么做的?

曹:我當時說“不能這樣控水,趕快平躺吧”。這時候120接通了,他們說趕過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向他們確認了呼吸按壓比,就開始施救。

新京報:當時小孩是什么狀態?

曹:剛開始,我試探她有沒有呼吸和脈搏,也不知道是出于主觀愿望還是真的,我感覺她似乎有那么一口氣,有那么一點希望。村民控水后,小女孩吐出一些飯、西紅柿、白沫等,從嘴角一直到地面。

新京報:你當時做了什么?

曹:我先幫她清除了口腔異物,接著進行心肺復蘇,做人工呼吸。開始時,孩子的臉色、嘴和手腳都發青,經過急救有所緩和。我們以為孩子有救了,特別高興??墒撬恢睕]有反應,漸漸的,連我自己都覺得,生存的希望不大了。

新京報:這時候,你還記得自己是個記者嗎?

曹:從孩子被撈上來,我發現沒有120后,我就把自己是被派出來采訪的事情給徹底忘掉了,根本就沒有想起這事。

新京報:孩子沒有救活,你當時是什么心情?

曹:如果說沒有希望,或者說希望一開始就破滅了,可能心里還不會這么難受。

正是因為感受到似乎有一絲希望的時候,它卻一點一點地破滅,心理承受不了。

新京報:有張現場照片顯示你在哭。為什么會哭?你在想到什么?

曹:在120沒有撥打通的時候我都已經快崩潰了。

我看著小孩特別著急,自己哭沒哭也不記清了。幫不上忙的感覺很難受,我覺得很無助,眼看著小孩生命垂危,如果自己再努力點,小孩就有希望了。當時只覺得心里透不過氣。

生命和新聞 沒有可比性

新京報:你救人的過程中,有一張圖片引起了質疑。

那張圖片上,你的工作牌在畫面前方。有人因此質疑,救人過程是在做秀。

曹:他們可能是沒有看到電視,照片只是一個定格。

而攝像資料上,我做人工呼吸時,那個牌子有幾秒鐘是在畫面前方,碰巧被報社攝影記者拍到了。拍攝畫面的記者,可能希望畫面的信息量更多一些吧。

新京報:這件事引起的一個爭議是,作為一個記者,究竟是應該報道還是應該救人,你怎么看?

曹:當時在現場,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覺得一條生命和一個新聞,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任何事情在生命面前都是很渺小的,更何況只是一條新聞。如果不是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只是記錄事實的話,我們可能是要遵守一些道德操守。但是,任何人面對這種情況,都不可能做到冷血。救人是一個人的本能。還有,咱們拍新聞不就是為了給人看嗎,人都沒了,給誰看?

新京報:有報道說,8分鐘后120趕到現場,情況是否有好轉?

曹:120趕到后,就對小女孩實施專業急救。幾分鐘后,我看到他們把孩子的父母叫走了。因為我的父母是醫生,我知道一般把父母叫過去小聲說話,就說明孩子生存的希望不大。我實在不愿意知道結果。20來分鐘后,在黃河一橋東岸,另一個19歲的高中生溺水了,我就趕去了另一個現場。

新京報:為什么120會比你們慢?

曹:我覺得還是應該對他們表示理解,因為當時一是通訊信號不太好,再有可能路也不好走。當時我的手機一直在響,可能是他們找不到地方。

新京報:你是什么時候知道那個小女孩死亡的?

曹:當天晚上有其他媒體的記者告訴我,晚上9點多,醫生給小孩下了死亡通知書。

最美麗稱謂 帽子有點大

新京報:有人覺得你為河南人爭了光。

曹:可能之前大家對河南人有誤解,可能大家覺得河南人的負面報道有些多了,所以容易以偏概全。其實我覺得河南人特別實在,哪里都有好人,也有不太好的人。

新京報:還有人說你是“中國最美麗的女記者”,你怎么看待這個稱呼?

曹:我覺得帽子有點太大了。他們說我美麗,可能是說我的心靈比較美。這個稱號也讓我覺得,要做一個好的記者,首先要做一個好人。

真的是這樣,做人必須要善良,必須要有正義感、有愛心和責任心。

新京報:去年有媒體報道,廈門有記者在水洼邊守候拍攝了行人騎自行車跌倒的鏡頭,很多人拿這個和你的事情對比。

曹:我覺得兩件事情關系不大。不過我想,為了一張好的照片而不是告誡路人,可能會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咱們平時都是客觀記錄新聞,而不是去等待新聞和制造新聞。

新京報:那你如何看待一件救人未果的事件最后成為一個新聞以及一個新聞記者成為新聞人物?

曹:雖然孩子沒有救過來,但是我盡力了。之所以大家這樣關注,我想大家關注的其實不是我本人,更多的是對社會好風尚的一種呼喚,希望更多的好人能站出來。同時,報道也會讓更多人了解急救知識,對每年溺水事件有所警示。

少放救人鏡頭 減輕對家屬傷害

新京報:這件事已過去半個月了,對你有什么影響?

曹:以前是我采訪別人,現在是別人采訪我。我也有一段時間沒有出報道了,不過我想事情會過去的,很快生活也會恢復正常。

新京報:聽說事后你們電視臺對你有嘉獎。

曹:我們頻道第二天對我有個嘉獎,他們可能覺得我特別勇敢,覺得我體現了人文關懷,獎了我1000元錢,早請同事吃沒了。事后,臺里還組織了一個急救知識的培訓班,一共4期,講各種情況下的急救知識。我每期都參加,小到小孩子吃果凍被卡到了,大到車禍,什么都學。

新京報:為什么你每次都要參加?

曹:孩子最后沒有活過來,如果我的急救知識再多一點,再正確一點,這個孩子生還的希望就更大。

新京報:有報道提到,事后幾天,你睡覺前有時會想起那個小女孩。

曹:我有時候會突然想起她那個卡通圖案的背心。

我記得是因為人工呼吸時,我猶豫了那么一下。

新京報:為什么猶豫?

曹:因為做人工呼吸時把衣服撕開效果也許會好一些。我在想撕還是不撕,我當時猶豫了一下。最后就沒有撕,就直接給她做了,因為她已13歲了。

新京報:事后你有沒有去過這個小女孩的家,以什么身份?

曹:7月12日過去的,是私人身份。我覺得,當時電視上、報紙上,到處都在是孩子被救的鏡頭,我覺得這對死者家庭是一種傷害。這本來就是一個傷心事,在電視上老放,我覺得要是我媽媽,肯定受不了,早就崩潰了。不管是出于禮貌,還是別的原因,我都應該去一趟?,F在大家采訪我,我就希望那些鏡頭能少放一些,這樣傷害也會輕一些。

新京報:你去見到了誰?

曹:見了她爸爸媽媽。我想看他們心態怎么樣,想能安慰他們。他們家里還有一個孩子,后來我就叮囑了一下不能讓孩子去河邊玩。

新京報:他們有說什么嗎?

曹:他們說話不多。臨走時,她家人說,“自己不會說話,只說一句,祝你平安”。很簡單,但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特別感動。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李艷

本版攝影:《東方今報》記者閆善良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