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59歲河南老農收養39名孤兒 供養出21位大學生
2006-07-26

一位59歲的河南農民,用攢下的40萬元積蓄,自辦福利院,收養著39名孤兒,從他們中間走出了21名大學生。

他早有思想準備,不圖回報

7月21日這天傍晚,十幾個孩子走在一條田間小道上,晚風吹來,帶著陣陣清香。他們說著笑話,又一句接一句唱起《快樂老家》。吳琳就在其中,一路上,她快樂地咯咯直笑。

兩年前,吳琳可沒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生活。那時,她的父母在不到一年里相繼離世,留下她和弟弟。姐弟倆在一個月里整夜守著火炕,烤完了自家種的四畝烤煙,將煙葉烤得一片焦黑,卻沒有一個親戚伸出援助之手。這讓她感受到了世態炎涼,“不相信還有溫情”。

但牛志遠改變了她的看法。2004年9月的一天,河南省襄城縣十里鋪鄉單莊村這位59歲的農民,騎著自行車找到學校,出現在剛讀高二的吳琳面前。“以后我來承擔你的學費和生活費。”牛志遠宣布。吳琳驚愕地張大嘴,望著這個身穿舊襯衫、又黑又瘦、胡子和頭發一片灰白的老頭,“不敢相信天上真會掉餡餅。”

從那時起,吳琳成了牛志遠收養的39名孤兒中的一個。她打消了退學的念頭。今年高考,吳琳考了508分,上了專科線。

除了吳琳,這群孤兒里,今年還有16個孩子同時考上大學。其中9人超過一本線,一人被北京大學錄取。

“仲書芬,670分,北京大學;苗曉偉,614分,鄭州大學;張超鋒,大專,500分,報的是黃河水利學院;郭京克,628分,南京大學……”牛志遠得意地一一數來。

正是這位農民,幾乎傾盡家產,給這些孤兒營造了一個家。這個家,是縣城8公里外公路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院,緊閉的鐵門旁掛著一塊牌子,上書“陽光福利院”。

院子里成排的楊樹沙沙作響,豆角和辣椒掛滿枝頭。孩子們的房間很干凈,水泥地板,白色墻壁,有電風扇、書桌和臺燈。女生寢室還有一臺25英寸的康佳彩電。

這里原本是牛志遠家的3畝責任田。2000年,這位當地首屈一指的銅像鑄造師傅,在這里建起了加工廠。他本來有可能成為農民企業家,但2002年,他卻將加工廠改辦成福利院。

開辦福利院,是這位農民此生最大的愿望。“這不是一朝一夕的想法。”牛志遠說。他9歲喪父,14歲輟學,從小飽嘗歧視和冷遇。“我小時候受過的苦和現在的孤兒一樣,我理解他們的難處。”他凄然說道。

這39名孤兒中,收養時間最長的,已有8年。他承擔了他們的學費,還給其中每個中學生每月補助100多元生活費。

“窮的、沒爹沒娘的孩子我都要。”牛志遠臉色沉重。

兩年前,牛志遠花了50元給吳琳買了件冬衣。她特別高興:“我長這么大還是第一次穿新衣服。”

一個孩子在牛志遠這里喝到了一瓶杏仁露,她低低地說:“這是我第一次喝飲料。”

一個10多歲的男孩,進福利院之前,冬天只能蜷縮在單薄的被子里瑟瑟發抖,“從來不知道睡在褥子上是什么感覺。”

不止一個孩子,被牛志遠收養之前,為了一日三餐能有保障,在學校的食堂里賣飯、端盤子、洗碗、打掃衛生,晚上跑到河堤上撿礦泉水瓶。

一個女孩,父親去世,母親雙目失明,每三個星期從哥哥嫂子那里拿到5-10元,一頓飯嚼一個饃。牛志遠看到她時,她“臉色蒼白,骨瘦如柴”。

還有一個孩子叫祝豪,從小生活在驚恐中。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的母親病情發作時,連兒子都不認識。母親牽著他的手走路,總會指著前方用顫抖的聲音說:“有白胡子老頭。”祝豪讀五年級時,父親患肺癌去世;初一上半學期,母親跳河自殺。此后,他的夜晚噩夢不斷,直到8年前來到牛志遠家。

“孩子們的苦難太多了,講到明天早上也說不完。”牛志遠長嘆一口氣,“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了,誰愿意到福利院來?”

牛志遠有4年沒給老伴買過衣服了,但每年總有幾次領著一幫孩子來到縣城最大的服裝市場,任他們挑選各自的衣服,然后笑呵呵地去付錢。“衣服是人的招牌,他們應該和正常人家的孩子一樣。”牛志遠說。至于他自己,在夏天,總是只有兩套衣服換來換去。

“我就是孩子們的家長。”牛志遠鄭重地說。

這個家長很操心。每天早上5點半,牛志遠要起床做飯。孩子上縣醫院看病,他會陪著跑前跑后。住校讀高中的孩子們每3周回家一次,有的孩子回來得晚,他會一直坐在門口等著。返校時,他要把孩子們送上車,買好車票,然后看著公共汽車冒著煙慢慢遠去。

孩子們考試沒考好,他得想法安慰他們:“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了,還怕這點小事。”孩子們說,牛志遠善解人意,“就像爺爺一樣親切。”

去年,牛志遠收養的孩子中有4個考上了大學,他一個一個親自送到學校,幫著辦理各種入學手續,買好臉盆、雪花膏等日用品。

今年高考期間,他給17個要參加高考的孩子各加了10元生活費,每天還騎車到縣城給每人送去4袋伊利牛奶和5根火腿腸。6月9日,他在福利院擺上“高考慶功宴”,男生喝啤酒,女生喝杏仁露,大家舉杯同飲,歡聲笑語。

從1978年鑄造銅像開始,20多年里牛志遠一度攢下40萬元積蓄。現在,這些積蓄用光了,還背負了7000元的債務。大兒子和二兒子也被“套牢”在福利院,充當起了“管家和保安”。

“幾十萬元如果平分給我們弟兄4個,每人也有10萬。他本來可以很輕松地待在家里,帶帶孫子孫女。”二兒子牛永軍說,他反對父親的做法,但無奈父親“專橫,只按自己的意見辦”。對牛志遠的做法,在福利院開診所的兒媳“不理解也不支持”。她還有點不滿,“給村民看病掙的一點錢,也都貼補在了那些孩子身上”,而且,“自己孫子孫女上學,學費他不管,還沒有對那些孩子親。”

有村民笑牛志遠傻,“把錢花在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身上”,“親兒子都不管父親,以后他們還管你?”

但牛志遠很坦然:“我不圖回報。”這樣的話他對每個孩子都說過:“你們成才了,不來看我也行,我不難過。”他說自己早有思想準備,只希望創造一個環境,讓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別犯罪,能成為國家的人才”,“這就很值了。”

當然,“咱也感謝孩子。”這位老人說,“他們回了家就幫我洗衣服、刷鞋,下雪的夜晚,還攙著我走路。”

去年9月,河南電視臺做了一檔大學圓夢的節目,在全省找了4個學生,陽光福利院就占了兩個。主持人問他們:“如果牛爺爺老了,福利院怎么辦?”

兩個孩子哭了:“爺爺對我們這么好,以后我們要拿工資給福利院,供更多的弟弟妹妹上學。”“爺爺干不動了,我們辭掉工作來干,福利院的牌子任何人不能摘走。”這番話,聽得牛志遠直掉眼淚。

和牛志遠接觸了七八年,襄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于自奎覺得老牛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有一種信念在支撐。”他將這種信念解讀為“雷鋒精神”。比雷鋒小7歲的牛志遠,曾鑄造了一座1.5米高、200多公斤重的雷鋒銅像送給駐地部隊,他“希望雷鋒精神能在部隊繼續傳下去”。在孩子們的房間里,他也貼上了幾張1990年出版的雷鋒畫像。

牛志遠的事跡被多家媒體報道后,福利院收到了2.6萬元捐款。但面對21名大學生所需的高昂費用,牛志遠如今直犯愁。

“明年,我的銅像手藝還得干。”他盤算著,這樣可以掙上兩三萬,“再種30畝烤煙,能收入6萬元左右。”福利院要繼續辦下去,還要接收更多的孤兒。

自己有多難,牛志遠很少跟孩子們提起。只是吳琳偶爾聽叔叔(牛志遠的兒子)談起,去年為了湊集4個孩子上大學的費用,“爺爺瘦了十幾斤。”

“看到孩子們平平安安,我就心安。”說完這句話,牛志遠突然失聲哭了起來,“我承受了很多的壓力。”他咬著嘴唇,搖了搖頭,“太難了!太難了!”不過很快,他又恢復了從容自若的表情。(文中吳琳與祝豪均為化名)(李斌)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