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南京市民致電記者反映,4名小學生在麥當勞過生日,吹蠟燭前,其他3個伙伴突然唱起“祝你生日快樂,祝你蛋糕發霉,祝你出門見鬼,祝你生日倒霉……”小壽星吹過蠟燭就哈哈直樂,說他許的愿是“小河流水嘩啦啦,我去你家殺你媽,你媽不在沒關系,我放火燒你全家。”他們幾乎是互相指著,搖頭晃腦齊聲誦唱出來的。餐廳內,成年人聞聲色變,4個小學生卻得意洋洋……(7月5日東方網/金陵晚報)
其實,這些童謠原本不是灰色調的,就象網絡上頻頻出現惡搞電影剪輯一樣,灰色童謠所解構的都是名詩佳句。如流傳甚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上有美女,李白脫光光”,就是由唐詩《靜夜思》改成的。又如,“日照香爐烤鴨店,雞鴨魚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沒帶錢。”是根據《望廬山瀑布》改成的。再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來風雨聲,蚊子死多少。”由《春曉》“改編”而來。這則“童謠”還有一個“成人版”:“春眠不覺曉,上班伸懶腰;夜來麻將聲,輸贏知多少”。
模仿是一切技能的啟蒙,是所有孩子的天賦。不要在看到孩子們用“灰色童謠”互相打趣時就憂心忡忡,甚至痛心疾首;不要將那些搞笑色彩濃厚的“灰色童謠”看作大逆不道而憤世嫉俗。無論是改編古代名言佳句,還是惡搞今人杰作,都是一種模仿的智慧。君不見在小品相聲等文藝作品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換詞、換調,運用藝術形式的彼此客串而增加其喜劇效果。在央視我愛世界杯的“豪門盛宴”中,葛優的電影、“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等都被球迷換成大羅小羅小小羅,調侃一般,以博一刻之愉。善意的改編無可厚非,關鍵看改編的內容是否健康,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心智成長。
所謂“灰色童謠”,即明顯帶有不健康內容的那些惡搞詩詞名句。每當聲討起它們,總要責怪如今搞文學創作的人們太功利化了,忽略了新兒歌的創作。不錯,有這方面的原因,但還不是根本的原因。我們不能企圖在城市的縫隙里吸收到大量的氧氣,而不去植樹造林,種花種草。同樣,在一個充斥著低級趣味的社會環境里,積極向上的兒歌可能在孩子中流行嗎?當成人們出口就來黃段子,無“犖”不開宴之時,當包括官員和成功人士在內的成年人將發送和接收“黃色短信”作為一種休憩娛樂形式之時,當一些“段子官員”、“段子款爺”滿腦子男盜女娼,在大庭廣眾之下毫不避諱,背地里干的事情更是荒唐齷齪之時,我們該找到那些“灰色童謠”的老師了吧!
呼吸清新的空氣,不是靠街上有一兩家氧吧,而需要在生活的空間里營造一片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