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鐵肩解民憂
曾慶玉,雖長期工作在基層法庭最前沿陣地,但她美麗樂觀、容光煥發的臉上卻幾乎看不見歲月的滄桑。36歲的她,已在法院工作了整整18年,從專科到大學本科,從書記員到審判員到庭長,她腳踏實地一步步走過,并通過2001年白河法院主審法官遴選考試,擔任了刑事審判庭主審法官。
2003年8月,帶著院黨組的委托和信任,曾慶玉同志來到山大山深處的構扒法庭任庭長。面對這個有著輝煌歷史,被譽為全省法院基層法庭一面旗幟的法庭,她深知自己農村工作經驗的不足,深感工作的壓力和肩上責任的重大。但她并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迎難而上,不辱使命,毅然離開依依不舍的丈夫和兒子,來到了這個曾榮獲全省文明執法先進集體、榮立集體二等功,前任庭長一人曾先后兩次被授予全省優秀法官、一人被評為全省人民滿意好法官的法庭。面對構扒法庭這個省市縣的老先進,要保持并發揚老先進、爭創新先進,談何容易。加之當時的構扒法庭,除她一人有審判資格外,僅有兩名書記員,且1名20余歲的男書記員剛調來法庭也僅半年時間,另1名女書記員不足20歲,僅1年工齡,身體又單薄。面臨著審判、執行力量不足,物質裝備落后的現狀,如何保持構扒法庭的榮譽和成就,再創新的業績,是擺在曾慶玉面前的一大難題。她憑著對黨的忠誠、對審判工作的摯愛,為了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擎住這面光輝的旗幟,讓它高高飄揚在百姓的心中。幾年來,在平凡的崗位上,她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司法為民的宗旨,贏得了當事人的信賴和尊重,也贏得了領導、同事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充分肯定,她在自己年年被評先評優的同時,也為法庭贏得了榮譽,增添了光彩。
青春無悔贏民心
作為一個女法官,一個在山區工作的女法官,曾慶玉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是男法官們所不曾有的。作為一個女人,她也渴望家庭和美、夫妻恩愛、孩子安康。但是,當時曾慶玉調到構扒法庭的時候,她的兒子剛7歲,才上小學一年級;她的丈夫在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工作繁忙,經常要下鄉。身患胃癌的養父在湖北省十堰市化療,晚期腎衰竭的養母也病倒在床,她無法守在病床邊盡孝道,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只能請保姆照料,忙完工作于周末再趕往兩百里外的醫院盡孝。既要忙工作又照料兒子的丈夫在電話中疲憊的聲音讓她內疚,7歲的兒子在電話中叫著媽媽要吃飯的哭音讓她心酸,養父母的病情讓她牽掛。她常常是擦干了眼淚笑對工作,強抗著精神壓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審判執行中去。有一段時間,因她丈夫下鄉辦案多,沒辦法只有將兒子寄在孩子小姨或奶奶家,晚上要是回來再去接,以至于每天早上去上學時,孩子都問他爸:“今天放學了我到哪家去?”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父母的希望,但為了工作,曾慶玉卻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淡了化不開的親情。
作為一名在艱苦工作條件下頑強工作的山鄉女法官,面對的是簡陋的辦公場所,簡陋的開庭場所,簡陋的生活設施,而人是那么地少,連一個最小的合議庭也無法組成。但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她無怨無悔地堅守在“第一道防線”上,在“前沿陣地”上固守著法治的天平。她對審判事業的無私奉獻,對工作火一般的熱情,不僅燃燒著自己,也感染著他人。
2004年8月的一天早上,是通知的巡回開庭日,天卻下著大雨,而當事人在六十余里外的卡子鎮界嶺村。庭上年輕的書記員嘟囔著要求更改開庭日期,但是,曾慶玉仍堅持說:“法官不能失信于民,不能讓當事人空等。”曾慶玉和書記員騎著兩輪摩托趕到當事人所在村時,她們的身上衣服都濕透了。因人身損害賠償發生糾紛的兩方當事人和其它準備旁聽的群眾,正猶疑不定地等在該村村址,見狀十分感動,該案因此順利開庭。獨任開庭后,雨仍下個不停,由于當時白界路正在翻修,處處泥濘,當她們下午回到法庭時,摩托車上下全是泥,而她們所著灰白的審判夏裝也變成了黑色的泥衣。
司法為民系民望
“公正司法,一心為民”應當是每名法官不懈的追求。多年來,她以公正與效率為奮斗目標,力爭每一案都勝敗皆服,力爭每一案辦成鐵案。三年來,她所辦案件,無一錯案,無一超審限案件,無一發回重審,也無上訪纏訴的案件,僅有1件案件是因被告在二審時提供了新的證據導致改判了給付數額。
為了確保公正與高效,曾慶玉根據當地農村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群眾法律意識不強、訴訟能力不高,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等特點,通過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農村工作實際,方便群眾訴訟的路子,受到轄區群眾的普遍贊譽。
她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巡回審理就地辦案的構扒經驗,將庭開到村莊院落,田間地頭,現場邀請村組干部旁聽,現場對旁聽群眾以案說法,從而增強當事人和當地群眾的法律水平,促使調解達成和及時履行。今年4月26日,她到位于高莊村高山上的胡老太家,巡回開庭審理胡老太口訴的與其子、媳返還財產一案,當場邀請村支書、當事人族人及老太其余子、媳十余人旁聽。僅用50分鐘,案件即完滿調結,胡老太長子、四媳當場將10余萬元的存單還給老太。該案口訴立案、巡回審理、就地調解的做法,被市、縣電視臺相繼報道,效果十分顯著。2005年度,構扒法庭巡回審理率達 60%;今年上半年巡回審理率達73%。
她注重推行口訴筆錄,方便困難群眾。曾慶玉首先在全縣法庭中推行口訴筆錄,對于不會寫訴狀又因經濟困難無力請他人代寫的,由當事人進行口述,作好口訴筆錄立案受理。如饒喚彩與肖萬生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年過七十的饒喚彩被人損傷,要求賠償,但又無法提交訴狀,該庭問明情況后當即制作了口訴筆錄,當即受理。兩年來所辦案中有近20%是通過受理口訴筆錄審理的。
她創設“綠色通道”,及時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每年年末年初農民工回家過年之際,也正是法庭收案的高峰期,為了及早審結案件,使外出務工者及時、安心外出,曾慶玉同志急群眾所急,設立訴訟綠色通道。對涉及外出務工當事人訴訟的案件,簡化程序,及時受理、及時開庭、及時審結。高效便捷的辦案方式,深受群眾的歡迎。
她說:“法官就要依法辦案,農村法官就是要依法為農民辦事。”樸實的話語中,讓人感到她對法律的無限忠誠和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
定紛止爭促和諧
在西部基層,特別是白河農村這樣的大山深處,許多農村當事人文化程度低,法律知識匱乏,調解以其特有的親和力成為法官和當事人首選的辦案方式。曾慶玉在“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審判工作的主旨指導下,找準案件的著力點,以“重技巧,重時機、重效果”為原則,以女同志特有的細心、熱心和耐心,對大量的矛盾和糾紛進行了調解處理。她善于把握時機,在各個環節進行調解工作。善于邀請人大代表、村組干部和當事人親屬參與調解,即使宣判在即,也不放棄調解工作。如劉光宏與胡澤恩侵權賠償糾紛一 案,在判決書制作完畢即將宣判時最終調解結案,并當即履行。2005年度,她所在的構扒法庭調解結案率達67 %,2006年上半年為73·3%,為妥善化解矛盾糾紛,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調結案件無一上訪,無一申訴,服調率達100%,達到了案件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相統一。
在巡回審理的過程中,她還積極帶領全庭工作人員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通過與鄉鎮司法所、村組干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聯防互動,把糾紛化解在訴訟前,避免了矛盾進一步激化。尤其是指導人民調解工作上,她作出了優秀的成績,構扒法庭也因此于2004年7月被省高級法院授予“全省人民調解工作優秀法庭。”2004、2005年構扒法庭連續兩年審、執結率均達100%,并連續兩年被白河縣法院授予“司法便民先進集體”的稱號。
法平如水自清廉
清正、廉明是人民法官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曾慶玉堅持廉潔自律,時刻警醒自己一定要經得住各種誘惑,堅決杜絕辦理關系案、金錢案、人情案。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她沒有接過當事人一分錢、一份禮,沒有接受過一次吃請。她經手的幾百件案子件件公正,創造了“零錯案”的奇跡,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較高的威信。許多人由衷感嘆:“真是一位公正廉潔的好法官!”
而尤其可貴的是,她帶領該庭工作人員,堅持不吃當事人一口飯,而在翻山越嶺的辦案中,因山大人稀,錯過了吃飯的機會就意味著一天可能都要餓肚子。2005年陰歷6月的一天,驕陽似火。她和全庭另2名工作人員,每人背了一桶方便面,一起到卡子鎮藥樹村山頂上去執行一個侵權糾紛案,從山下爬了十余里山路到達被執行人所在地時,她們全身都已被汗水浸濕,但她們仍無絲毫怨言。她和另2名工作人員始終謝絕申請執行人到家吃飯喝茶的殷勤相邀,餓了吃方便面,渴了喝山上的泉水,終于將案件執行完畢。在城市里頭,不吃當事人一頓飯實在是太平常;而在崇山峻嶺中,法官忍饑挨餓去辦案卻堅持不吃當事人一口飯,這確實是需要一點精神的。
曾慶玉還進一步加強了庭務管理,在全庭建立了個人廉政檔案制度,對個人廉潔自律情況進行登記,并對違規者實行一票否決。她率先垂范,不僅管好了自己,也管好了本庭工作人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名基層的女庭長,她以她的堅強和勤謹,不斷實踐著一名法官崇高的誓言。
來源:中國法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