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農村地區出現的“留守兒童”現象,我不知道國內有多少學者真正注意到了,又有誰真正去思考了這個問題。至少我的印象是,中國學界在熱衷于將眼光投向世界形形色色的“新思維”的同時,卻嚴重忽視了自己身邊正在發生的、關乎國計民生,且可能為某種理論提供重要資源的種種社會現象,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現象也不例外。
據統計,目前我國大約有1.2億農民“離鄉背井”到城里打工,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3億。此外,還有相當多的人去的并不是城里,而是邊遠山區,如采礦。伴隨著這一龐大廉價勞動力群體的流動,估計有2000萬名兒童被留在了老家。當然,也有相對于2000萬是一個小數,但絕對數仍然不可低估的兒童,隨父母一起“流”到了城里,他們的上學、成長、受歧視等問題同樣值得重視。這些留在老家的兒童被稱為“留守兒童”或“留守孤兒”,他們面臨許多的問題:
首先是心靈的煎熬。小小童心,就得忍受親生父母終年不見,有的甚至是數年不見的痛苦。在一些偏遠和貧困地區,有的兒童甚至連在電話里聽到父母的聲音都無可能。今年春節,我回湖南的農村老家過年,見到一可愛幼童,就笑著問他爸爸怎么沒來,沒想到只有幾歲的小孩突然眼里噙滿淚花,說爸爸出外掙錢去了,過年買不到票,也沒有回來。我登時心里一熱,既驚訝又難受。在媒體的報道中,我看到了一位14歲留守兒童的話:“我父母到遠處去掙錢了,這樣我就能過上好生活。但我不在乎過不過好生活,我只想讓父母回家,待在我身邊陪伴我。”
其次是生活中的困難。年輕男女紛紛外出,農村現在留下的大多是兩種人,即老人和小孩,留守兒童一般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有的與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還有的則托付給鄰居,甚至有的干脆“放羊”。無論哪一種情形,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肯定不如在父母身邊,即使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也由于后者年邁體弱,有時反而要小孩去照顧老人。近年,有關留守兒童搞家務或從事別的勞動而被燒傷或致殘的報道不斷見于報端,可以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些孩子的生活處境。
再次是心理問題。長期生活在孤獨環境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據調查,許多這樣的孩子變得封閉,有的甚至產生反社會情緒,遇到沖突時容易產生極端行為。
最后,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監督,留守兒童還容易走上迷途。小孩的自我控制力本來就較成年人弱,在此情形下,他們更容易在網吧等場所迷失自我。而且,也更容易三五成群、放學后不及時回家,甚至被社會上的一些人利用。前不久,筆者接觸到一個少年強奸殺人案,該少年就是一個留守兒童,他深夜在網吧看黃色錄像后因控制不住自己而走上犯罪道路。
中國自古有重家的傳統,家是人們心靈的歸宿,是社會穩定的最基礎單位。但當前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所造成的父母與孩子分離的局面,使得傳統的血緣關系和家庭紐帶快速淡化。而這一代在缺少父(母)愛、靠自己照顧自己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是構成我們這個國家未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他們的身心在成長過程中因沒有得到愛的呵護而留下陰影,其危害不難想象。因此,我呼吁我們的社會學家、我們的政府盡快重視這一問題,使2000萬留守兒童不致生活在被人遺忘的角落里。
作者: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 劉仁文 文章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