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留守兒童,渴望心靈呵護
2006-09-13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在我國農村青少年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今年暑期,洛陽師院教育科學系通過問卷、走訪等方式,對偃師市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雖然學習用功,總體成績也不錯,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

       85%的留守兒童身邊沒有父親

     這次調查,師院教育科學系有12名師生參與,他們走訪偃師市諸葛、王府、楊溝、楊堂、上馬徐等15個村子,擇取了50名留守兒童調查,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父親外出的狀態下。

     調查結果顯示,60%的留守兒童與母親生活在一起,與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有25%。77%的留守兒童不愿讓父母外出打工,但大多數孩子都能理解父母的辛苦。60%的留守兒童喜歡學習,表現為學習刻苦用功,77%的留守兒童自我感覺還是幸福的,但個別孩子家庭負擔過重。  

  楊堂村的小華(化名)母親在外打工,常年顧不上家。年僅15歲的她挑起了家中的重擔,不僅做飯、洗衣,還得照顧弟弟妹妹。

  今年她讀初二,留給人的最深印象是膽小害怕。調查人員剛來到她家時,小華和弟弟妹妹們,像兔子一樣膽小,趕緊躲進屋中,只透過一條門縫,眼睛盯著外面。調查人員費勁口舌,解釋了半天,他們才打開屋門。

  一說起父母是否打工,小華眼圈馬上濕潤了,低著腦袋,一句話也不說。調查員范建文說,這孩子不容易與外人溝通,從她及其弟弟妹妹身上,能看出來他們缺乏安全感。調查總體情況顯示,像小華一樣,65%的留守兒童經常負擔很多家務。

        遇到煩惱,只對自己一個人說

  在偃師諸葛村,有個10歲的孩子,叫陶陶(化名),讀小學四年級。父母常年在浙江打工,孩子跟著奶奶一起生活。在他的生活中,常遇到種種煩惱。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孩子寧愿讓這些煩惱爛在心里,也不對別人說。

  陶陶的奶奶由于年歲大了,加上染上風濕,腿腳不怎么靈便,但對陶陶疼愛有加。她這么形容自己的孫子:很乖,懂事兒。“家中有啥困難,孩子爸媽就寄錢回來。”可是,在沒有父母的身邊,陶陶的內心會遇到啥煩惱,老奶奶知曉得并不多。

  調查員姚燕娜說,陶陶學習上用功,成績也不錯。但是,他卻沒有伙伴,平常見同學們說話,他總會以為是在議論自己,心里感到不自在,別人也不愿與他玩。雖然奶奶很疼他,但是不想對她說這些事兒,也不愿告訴同學,更不會跟老師交流。這些煩惱,他只對自己說,寧愿憋在心里。

     據帶隊調查的輔導員范建文介紹,留守兒童遇到的煩惱,主要集中在學習與人際關系方面,其中學習壓力大占22.5%,與母親意見不一占7.5%,與同學關系不好占15%。而在遇到煩惱時,主要向朋友傾訴占40%,向母親傾訴占25%,不說與無人可說的占22.5%,向祖母說的只有5%,向同學說的占7.5%。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需要關注

     在楊堂村,有個14歲的男孩兒,父親外出打工。平常放學后,他喜歡獨自在家看電視,雖然也有幾個伙伴一塊玩,但這孩子并不相信他們。“我只相信我自己,別人我都不信。”

     在調查表中,記者還發現有個叫青青(化名)的女孩兒。她今年12歲,與奶奶生活在一起,其父母每年回家兩次。她在調查表上填著,自己經常情緒忽高忽低,有時做什么事都感覺困難,喜歡與人爭論抬杠,總是對許多事情心煩,不能控制自己而發脾氣,甚至喜怒無常。她也經常覺得,人們對她不公平,大多數人不可信的,同學對她不友好。

     調查結果顯示,總體合計34%的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在人際關系(55%)、心理承受力差(70%)、適應性差(50%)和情緒失調(59%)等方面表現較為突出。而在焦慮、偏執等項目上,留守兒童有問題的比例也達40%。

     據師院教育科學系馬錦華老師介紹,在人際關系、心理承受力差、適應性差和情緒失調等方面,有比較嚴重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的比例,要高于非留守兒童。

  馬錦華老師講,由于兒童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性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她分析說,留守兒童大多在8~15歲,正是他們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戀需求得不到滿足,繼而對他們情緒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她認為,父母既要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安全保障,也要給子女以親情和家庭溫暖,使孩子與父母產生正常的情感依戀。

  然而,調查結果顯示,這兩者在留守兒童家庭難以兼顧。外出務工的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接受教育,平時又與子女缺少溝通,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些家長教育方法也不得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此外,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在知識也承擔不了對孩子品德培養、學習輔導,致使許多留守兒童出現種種心理問題。

  馬錦華說,留守兒童更渴望得到心靈上的呵護。她建議最好父母不要同時外出,家里應留一個家長。若必須同時外出,則要改變與子女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最好每個星期都與子女聯系一次,不僅僅談學習,更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學校也應積極開設心理課程,給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則要創造育人的環境,使“留守兒童”受到特別的呵護和關愛,讓孩子們感受集體的溫暖,體驗應有的心理歸屬感。

       本報記者 魏春興 見習記者 李珍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