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體質監測數據顯示,和2000年相比,2005年城市成年人肺活量和握力等下降
《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18日公布 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肥胖、近視率連續上升,低血糖和齲齒患病率下降
本報記者鄧躍報道 18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公布了《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此次調查以2000年調查結果為基準,首次使用了國民體質綜合指標。
調查顯示,我國國民體質綜合指數為100.75,其中北京市國民體質綜合指數為103.43,在全國位列第五。排在前四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江蘇、山東、廣西。全國青少年肥胖、近視率5年間持續上升,初中生視力不良率上升速度為各學段之首。學生肺活量水平繼續呈下降趨勢。同時調查結果也顯示,由于營養狀況的改善和預防機制的建立,我國學生的低血糖和齲齒患病率明顯改善,7歲學生中齲齒率比2000年平均下降6.5%。
體質排名前五名
上海、江蘇、山東、廣西、北京
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盛志國介紹,作為反映我國國民體質現狀和變化規律的第一手資料,國民體質調查為每五年進行一次,第一次調查結果于2000年發布。本次監測對象為3歲到69歲的中國公民,分為幼兒、兒童青少年(學生)、成年和老年四個年齡段。調查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包括體質檢測和問卷調查兩部分。
調查實際涉及245035人(不包括兒童青少年),對調查對象進行身體形態、機能、素質和健康四個方面的24項指標監測。另外共有383216名兒童青少年參加了此次監測。
國民體質
首次采用量化衡量
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在2000年數據基礎上首次使用了國民體質綜合指標。“以2000年為100計算,數值越大表明體質水平越高。”盛志國介紹,國民體質綜合指標是指用量化的標準,反映國民總體體質水平的動態指數,在今后的監測中指標將隨著國民體質變化而有所不同。“每個指標都是取各樣本量的平均值測算出來的。”盛志國說。
國民體質“東高西低”
國民體質監測的調查對象來自全國2700多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幼兒園和行政村。結果顯示,有12個省份的國民體質綜合指數高于全國水平,我國國民體質水平呈現“東高西低”狀態。
北京市女性體質指數為104.69,高于男性2.69,總體體質綜合指數為103.43。這一標準在全國位列第五,其中上海和江蘇分別以106.24和105.70排在前兩名,山東、廣西的人口體質指數也在北京之上。
與2000年相比,2005年全國國民體質優秀率為13.8%,增加了1.5個百分點,身體合格率為53.6%。但幼兒體質優秀率降低了1.4個百分點。
青少年體質
肥胖率、視力不良率持續上升
在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中,教育部負責對383216名大、中、小學生進行體質監測。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楊貴仁介紹,通過對學生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健康狀況的24項指標分析發現,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肥胖和視力不良檢出率在5年間持續上升,已經成為青少年體質和健康的最大問題。同時,肺活量水平在各年齡組中與2000年相比也呈下降趨勢。
城市男生肥胖人數最多
監測結果顯示,在7歲到22歲的漢族學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繼續增加。其中城市男生的超重率達到了13.25%,肥胖率比2000年增長了2.7個百分點,這也成為城鄉男女生中肥胖率最高的群體。
與男生相比,城鎮女生的肥胖率在5年間漲幅為0.9%,成為4類群體中漲幅最小的一類。楊貴仁介紹,盡管農村男女生監測的肥胖結果同比城鎮學生平均低了5.5個百分點,但此類人群與2000年相比肥胖率漲幅平均為1.25%。
初中生視力不良人數增長迅速
“全國大、中、小學生視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楊貴仁介紹,與2000年相比,各年齡組的視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隨年齡增加視力不良率明顯升高。在視力不良的學生人群中,城市高于農村,女生高于男生。
2005年各學段城鄉學生視力不良率分別為:小學生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大學生為82.68%。
從增長幅度看,所有學段學生視力不良率都有明顯增加。其中初中生近視人數比2000年增長了8.7%,成為各學段中漲幅最大的學生群體。小學生視力不良率5年間也增長了8.5%。
城市女生肺活量下降明顯
在反映青少年身體機能的各項指標中,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繼續下降。與2000年相比,7到18歲和19到22歲兩個年齡段的城市女青年,肺活量分別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為下降率最明顯的人群。
課業重是學生身體素質下降主因
“66%的學生表示每天鍛煉不足一小時,接近44%的小學生睡眠達不到規定標準。”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楊貴仁在分析造成青少年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時表示,課業負擔過重、學習時間過長成為主要因素。
調查顯示,有34%的小學生和19.64%的中學生表示課業負擔重。其中每天作業量超過3小時的中學生人數占到了12.48%,還有15.35%的小學生每天花2個小時才能完成作業。
在睡眠調查樣本中,有41.78%的小學生和43%的高中生每天睡眠時間達不到相應標準值。
楊貴仁表示,學生肺活量水平不能提高和視力、肥胖率的持續增加,多數都是因為過多學業壓力擠占了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造成的。
此外,還有60.4%的學生認為造成自己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從小沒有養成鍛煉習慣。楊貴仁認為,這與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呵護有關。“過半數的孩子認為體育鍛煉太累,還有24%是怕受傷。”楊貴仁表示,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個別學校在場地和體育器材投入上也明顯不足,由此也導致41.7%的學生因為沒有適合的運動而不鍛煉。 (來源:競報)